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专利丛林”问题与美国专利政策的转折

  

  (三)美国专利政策转折的历史定位


  

  为解决专利丛林问题而采取的对策,改变了美国长期以来的亲专利政策。根据前文分析,专利丛林问题是由专利权的特点所决定的,是专利制度上带有根本性的一个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因此,美国的政策转折很可能主导今后一个时期专利制度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从专利制度的历史看,人们总是在不断寻找专利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但这一平衡点似乎在故意与人类捉迷藏、在考验人类的智慧,人们对专利的态度像钟摆一样,周期性地从一侧摆到另一侧,却似乎永远无法一劳永逸地停留在平衡点上。欧洲在19世纪中叶曾经掀起反专利运动,导致荷兰等国家取消专利法,就是一次较大的摆幅。美国学者Chisum也曾用这一所谓“钟摆论”,来解释美国最高法院从19世纪后期以来对专利的态度发生了几次明显转变: 从1880 年到1892年间,由于上诉到最高法院的专利案件大量积压, 最高法院表现出反专利态度; 1892 年到1930年,由于经济发展较快,而且根据Evarts法案成立的地区上诉法院大大减轻了最高法院处理专利上诉案件的压力,最高法院表现出亲专利态度; 1930年到1950年间,最高法院再次转向反专利态度。[36]1952年专利法修改虽然体现了国会力图扭转对专利权人不利的局面,比如降低专利非显而易见性标准、增加间接侵权规定来消除权利滥用对专利权效力的削弱等,但最高法院的反专利态度并未立即转变; 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经济几乎要被日本赶超的情况下,卡特政府调整专利政策,最高法院也从此转向亲专利政策,特别是1982年CAFC的成立加快了这一历史进程。进入21 世纪后,这一钟摆似乎调转方向往回摆。


  

  美国从“亲专利”到“反专利”的政策拐点,应当是2003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的《促进创新:竞争与专利法及专利政策的适当平衡》报告。[37]2002年2月至10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与司法部联合举行名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和知识产权法与政策”的大型听证会,在历时10个月的时间内共举行了24天的听证,生物、计算机软硬件、因特网、制药等领域的技术专家、独立发明人,以及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经济学界的学者和专家等逾300 人提交了书面材料或提出证词。2003年10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根据听证会的情况发布了这一报告。[38]这一报告以解决专利丛林问题、提高专利质量作为目的,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为近年来的司法政策转向及专利法改革奠定了基础,当前美国司法、立法倾向于提高专利创造性条件、降低专利侵权救济水平,实际上是对这一报告的回应。可以预测,这一报告会主导美国今后一、二十年内的专利政策走向,从而成为继1938年、1978年之后美国专利政策走向的另一个分水岭。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