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k-1
式中 Bs--年社会效益值;
△Eq--单位新设备产品在使用中实现单位产出量时的节能数;
Q--单位新设备产品在使用中的年总产出量;
△Et--单位新设备产品在单位使用时间中的节能数;
T--单位新设备产品年工作总时数;
Pe--能源价格;
M--新设备产品在使用部门中的拥有量;
ra--新设备产品在使用部门中的平均备用率;
△P--新设备产品与老设备产品的价格差额;
i--设备使用部门的基准收益率;
K--新设备产品的经济寿命年限;
△C--用新设备产品取代老产品所需付出的其它代价;
(二)技术改造项目产出的质量提高的产品,除了非货币效果须在评价报告中做出说明外,其每年的社会效益还可作如下计算:
(1)性能、品质改善的原材料产品,若属于国内市场的原材料更新、影响用户的利用率而价格基本不变的,其社会效益可参考下试计算
Bs=M.(In-Io).Pm+Bm
式中 M--新型原材料的年产量;
In--新型原材料在使用中的利用率;
Io--旧型原材料在使用中的利用率;
Pm--新型原材料的生产费用;
Bm--使用部门用新材料取代旧材料所获得的可估算的其它净收益。
若产出的新型原材料属于填补国内空白的,可直接按进口替代品计算其经济效益,同时不再单独计算社会效益;
(2)精度和可靠性提高、控制手段改善的生产性新设备产品,在新旧设备价格相同和用该新旧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其社会效益可参照下式计算
u
B =(Fo-Fn).Q.Cm
s
+(Go-Gn).<Cr+en.Ta.(P-C)>
u
Bs=Bs.M.(1-Ra)
u
式中 B =--单位新设备产品创造的年社会效益额;
c
Fn,Fo--单位新、旧设备产品在使用中造成的废品率;
Cm--单位次级产品(即用设备产品生产制造的产品)的材料、工时费用;
Gn,Go--单位新、旧设备产品在使用中的故障率;
Cr--一次故障平均修复费用;
En--单位新设备产品在单位使用时间中的产出量;
Ta--每次故障所需平均修复时间;
P--次级产品价格;
C--次级产品经营成本;
Q--次级产品年产量;
(三)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方面的技术改造项目,其社会效益可计算下列内容:
(1)由于运输量、吞吐量增加,滞站滞港时间缩短而造成的可估算的国民收入增加额或损失减少额;
(2)由于交通通讯设施改善,人们的不必要出行时间减少和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而减少的可估算的损失;
(3)其他非货币效果;
(四)改善环境保护条件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由于减轻环境污染而带来的外部损失减少额或避免的外部损失增加额。一般表达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