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 楼宇自控系统功能完善,各子系统均能实现自动检测与控制。
  测评方法:文件审查、现场检查;分数:5
  6.3.9 具有完善的用能管理制度,对建筑冷热源、空调输配系统、照明、生活热水、家用电器等部分能耗实现分项和分区域计量与统计,通过科学运行管理模式进行节能。采用楼宇自控系统的建筑物,应具有以下节能管理措施:
  1 冷热源设备采用群控方式,楼宇自控系统(BAS)可根据冷热源负荷的需求自动调节冷热源机组台选的启停控制;
  2 进行空调系统设备最佳启停和运行时间控制;
  3 自动控制公共区域和外立面照明的开启和关闭。
  测评方法:文件审查、现场检查;分数:5
  6.3.10 当测评建筑未采用第6.3.2~6.3.9条的节能措施时,可由其他新型节能措施替代,并提供相应节能技术报告。
  测评方法:文件审查、现场检查;分数:每项措施加5分,替代措施总分不超过15分。
7. 测评方法
  7.0.1 测评方法包括软件评估、文件审查、现场检查及性能测试。
  7.0.2 建筑能耗计算分析软件的功能和算法必须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7.0.3 文件审查主要针对文件的合法性、完整性及时效性进行审查。
  7.0.4 现场检查为设计符合性检查,对文件、检测报告等进行核对。
  7.0.5 性能测试方法和抽样数量按节能建筑相关检测标准和验收标准进行。性能测试内容如下,其中已有检测项目不再重复进行,但需提供相关报告。
  1 墙体、门窗、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
  2 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
  3 外窗及阳台门气密性等级检测;
  4 平衡阀、采暖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热计量装置检测,抽样数量为至少抽查0.5%,并不得小于3处,不足3处时,应全数检查;
  5 冷热源设备的能效检测,抽样数量为至少抽查1/3;
  6 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检测;
  7 水力平衡度检测。
8. 居住建筑能效实测值
  8.1 基础项
  8.1.1 居住建筑应进行单位建筑面积建筑总能耗实测;采用集中采暖或空调的居住建筑还应进行单位采暖耗热量或单位空调耗冷量实测。
  8.1.2 建筑总能耗是指采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等所有耗能系统及设备的耗能总量。耗能的种类包括电能、燃气、蒸汽等各种能源形式。
  8.1.3 单位采暖耗热量或单位空调耗冷量的检测应以单体建筑为对象,应在采暖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宜为整个采暖期或供冷期。
  8.1.4 单位采暖耗热量或单位空调耗冷量的检测方法应符合《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132-2008附录B的规定。
  8.2 规定项
  8.2.1 室内采暖空调效果检测
  检验方法:建筑物室内采暖空调效果应达到设计图纸和国家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
  8.2.2 锅炉实际运行效率检测
  检测方法:符合《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132-2008的规定
  8.2.3 室外管网热损失率检测
  检测方法:符合《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132-2008的规定
  8.2.4 集中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检测
  检测方法:符合《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132-2008的规定
  8.3 选择项
  8.3.1 参照第9.3节公共建筑运行实测检验选择项要求。
9. 公共建筑能效实测值
  9.1 基础项
  9.1.1 公共建筑应进行单位建筑面积建筑总能耗、单位建筑面积采暖空调耗能量及采暖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能效的实测。
  9.1.2 建筑总能耗是指采暖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办公设备、动力设备、生活热水等所有耗能系统的耗能总量。耗能的种类包括电能、燃气、蒸汽等各种能源形式。
  9.1.3 采暖空调耗能量应包括采暖空调系统耗电量、其他类型的耗能量(燃气、蒸汽、煤、油等),及区域集中冷热源提供供热、供冷量。
  9.1.4 建筑总能耗通过查阅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清单,并辅以现场实测的方法确定。
  9.1.5 采暖与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能效应分别实测。采暖或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能效应为实测采暖或空调耗能量与实测供热或供冷量的比值。
  9.1.6 单位采暖空调耗能量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对于已设分项计量装置的建筑,其采暖空调能耗可根据计量结果确定。
  2 对于未设分项计量装置的建筑,可采用以下方法确定建筑能耗:
  1) 对采暖空调系统性能进行现场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以往运行记录进行分析计算;
  2) 设置监测仪表,对采暖空调系统能耗进行长期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计算。
  9.1.7 建筑物供热或供冷量应采用热计量装置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或主供水回路上检测,供回水温度和流量传感器的安装宜满足相关产品的使用要求。
  9.2 规定项
  9.2.1 室内采暖空调效果检测;
  检验方法:建筑物室内采暖空调效果应达到设计图纸和国家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
  9.2.2 冷水机组实际运行效率检测;
  检验方法:冷水机组实际运行效率应不低于同类机组3级水平所对应的限值。
  9.2.3 采暖空调系统循环水泵的实际运行效率检测;
  检验方法:采暖和空调系统循环泵的实际运行效率应不低于设计和设备铭牌值的80%。
  9.2.4 系统供回水温度的检测;
  检验方法:采暖和空调系统循环泵低于设计供回水温差40%的实际运行时间不应超过总运行时间的15%。集中采暖空调水系统主分支管处的回水温度最大差值不应大于1℃。
  9.2.5 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风量和输入功率的检测;
  检验方法: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现场实测的风量和输入功率不应大于设计或设备铭牌值的20%。
  9.2.6 冷却塔实际运行效率的检测;
  检验方法:冷却塔的实际运行效率不应低于设计或设备铭牌值的90%。
  9.3 选择项
  9.3.1 可再生能源实际应用效果的测试评估;
  检验方法:提供第三方测试评估报告。
  9.3.2 蓄冷蓄热等新型节能技术实际应用效果的测评;
  检验方法:提供第三方测试评估报告。
  9.3.3 能量热回收装置的效率检测;
  检验方法:提供第三方测试评估报告。
  9.3.4 余热或废热利用技术实际应用效果的测评;
  检验方法:提供第三方测试评估报告。
  9.3.5 全新风或可变新风技术实际应用效果的检测;
  检验方法:提供第三方测试评估报告。
  9.3.6 变风量或变水量节能控制调节应用效果的检测。
  检验方法:提供第三方测试评估报告。
  9.3.7 其他新型节能措施实际应用效果的检测;
  检验方法:提供第三方测试评估报告。
10. 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报告
  10.0.1 民用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汇总表;
  2 民用建筑能效标识汇总表;
  3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
  4 建筑和用能系统概况;
  5 基础项计算说明书;
  6 测评过程中依据的文件及性能检测报告;
  7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联系人、电话和地址等。
  10.0.2 基础项计算说明书应包括计算输入数据、软件名称及计算过程等。
  10.0.3 民用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建筑和用能系统概况;
  2 基础项实测检验报告;
  3 规定项实测检验报告;
  4 选择项测试评估报告;
  5 测评过程中依据的文件及性能检测报告;
  6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联系人、电话和地址等。
  附录A:
  居住建筑能效测评汇总表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建筑面积(㎡)/层数: 气候区域: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 测评内容 | 测评方法 | 测评结果 | 备注 | 
| 基础项 | 采暖热负荷指标(W/m2) |  | 采暖度日数 |  |  |  | 5.1.1 | 
| 空调冷负荷指标(W/m2) |  | 空调度日数 |  | 
| 单位面积全年耗能量(kWh/m2) |  | 
| 规定项 | 围护结构 | 外窗气密性 |  |  |  | 5.2.1 | 
| 热桥部位(严寒寒冷) |  |  |  | 5.2.2 | 
| 门窗保温(严寒寒冷) |  |  |  | 5.2.3 | 
| 空调采暖冷热源 | 空调冷源 |  |  |  | 5.2.4 5.2.5 | 
| 采暖热源 |  |  | 
| 空调采暖设备 | 冷水(热泵)机组 | 类型 | 单机额定制冷量(kW) | 台数 | 性能系数(COP) |  |  | 5.2.6 5.2.7 5.2.8 5.2.9 | 
|  |  |  |  | 
|  |  |  |  | 
| 单元式机组 | 类型 | 单机额定制冷量(kW) | 台数 | 能效比(EER) |  | 
|  |  |  |  | 
|  |  |  |  | 
| 锅炉 | 类型 | 额定热效率(%) |  | 
|  |  | 
| 户式燃气炉 | 类型 | 额定热效率(%) |  | 
|  |  | 
| 水泵与风机 | 热水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泵耗电输热比 |  |  |  | 5.2.10 | 
| 室温调节 |  |  |  | 5.2.11 | 
| 计量方式 |  |  |  | 5.2.12 | 
| 水力平衡 |  |  |  | 5.2.13 | 
| 控制方式 |  |  |  | 5.2.14 | 
| 选择项 | 可再生能源 |  | 比例 |  |  |  | 5.3.1 | 
| 自然通风采光 |  |  |  | 5.3.2 | 
| 能量回收 |  |  |  | 5.3.3 | 
| 其他 |  |  |  | 5.3.4 | 
|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意见: 测评人员:     测评机构: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