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工程
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分领域、分品种、分区域重点支持建设1家国家中心和100家专业分中心、400家示范站,进行研发仪器设备和小试、中试设施建设,提高研发能力,形成三级三类的研发体系。通过研发体系建设,争取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引进、集成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期间组装集成、配套800-1000项工程化技术,熟化、示范300-500项科技成果,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工程化技术缺乏的问题,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建立农产品加工行业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编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十二五”建设规划,鼓励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申报、实施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的研发水平。调动各方面研发力量,以农产品精深加工、质量安全、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重点,筛选出农产品加工各领域急需引进、攻关、推广的技术项目。加强高效、节能、安全和提质的新型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以提升中小型企业技术水平为核心,搭建技术对接和推广平台,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推介活动。支持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合作与经贸促销活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国际大型展览展销活动,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与监测预警工程
以服务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为目的,开展农产品加工重点行业、重要品种的跟踪研究和监测分析,发布行业信息,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以相关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和领军企业为依托,以大宗、敏感行业或品种为对象,建立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专家队伍、方法制度、指标体系、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分领域、分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中心和基层信息采集点,开展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信息的采集、跟踪、专题分析和研究工作,形成监测预警报告,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完善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及时掌握CAC、ISO等国际标准组织和主要贸易国农产品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变动情况,深入开展国际农产品加工标准框架体系及监管体制研究,对进出口贸易量大的畜禽产品、果蔬制品和水产制品等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进行专题跟踪分析,及时提出预警信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五)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
以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为目标,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产业带,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聚集,提高产地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引导粮食加工企业集聚;在非粮大宗农产品优势区,引导畜产品、果蔬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在沿海发达地区,引导外向型企业集聚;在大城市郊区,引导果蔬物流龙头企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衔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到2015年,在全国200个具有区位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县(市、区),建立与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其集成、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农产品产地由资源经济向产业经济升级。
六、保障措施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指导服务
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管理体制,理顺部门分工,明确管理权限,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主管部门要完善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履行好职责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完善宏观管理与保护政策,保障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