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 罪犯减刑后又假释的间隔时间,一般为一年;对一次减去二年有期徒刑后,决定假释的,间隔时间不能少于二年。
  罪犯减刑后余刑不足二年,决定假释的,可以适当缩短间隔时间。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维持原判决、裁定的,原减刑、假释裁定效力不变;改变原判决、裁定的,应由刑罚执行机关依照再审裁判情况和原减刑、假释情况,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减刑、假释裁定。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受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审查执行机关是否移送下列材料:
  (一)减刑或者假释建议书;
  (二)终审法院的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制件;
  (三)罪犯确有悔改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现的具体事实的书面证明材料;
  (四)罪犯评审鉴定表、奖惩审批表等;
  (五)其他根据案件的审理需要移送的材料。
  提请假释的,应当附有社区矫正机构关于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
  人民检察院对提请减刑、假释案件提出的检察意见,应当一并移送受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
  经审查,如果前三款规定的材料齐备的,应当立案;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提请减刑、假释的执行机关补送。
  第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一律予以公示。公示地点为罪犯服刑场所的公共区域。有条件的地方,应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罪犯的姓名;
  (二)原判认定的罪名和刑期;
  (三)罪犯历次减刑情况;
  (四)执行机关的减刑、假释建议和依据;
  (五)公示期限;
  (六)意见反馈方式等。
  第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可以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但下列案件,应当开庭审理:
  (一)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提请减刑的;
  (二)提请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或者减刑幅度不符合一般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