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县“两基”工作基本情况
1、普及程度高
吴旗县、武功县1999年7-12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7%、99.9%,辍学率分别为0.39%、0.1%,13-15岁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6.7%、99.8%,辍学率分别为2.58%、1.5%。
2、办学条件好
吴旗县全县专任教师合格率达95.7%,其中初中教师合格率达92.3%。武功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5%,初中为93%。两县新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率均为100%。武功县城内小学教师达到上一层次学历的已占教师总数50%以上。
吴旗县初中生均校舍面积达9.52平方米,小学生均4.31平方米,初中生均图书占有量达23册,小学生均图书占有量达13.2册,数量充足,质量较高。
武功县1996年“普九”验收以后,全县新扩建校舍10.64万平方米,其中楼房65幢。目前全县100%的初中和70%的小学已实现楼房化。全县乡(镇)中小学以上学校均配有微机室、语言室。
3、管理上档次
两县中小学校加强了常规管理,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他们十分重视提高管理档次,启动内部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不少学校还引进竞争机制,试行了教师结构工资制度,取得了很好效果。目前,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许多地方和学校已开始考虑和实行教育的现代化管理。特别是校园建设,两县中小学校从整洁到绿化,到美化,又到现在的校园文化建设。
4、教育有质量
两县小学、初中生毕业率逐年提高。吴旗县2000年小学生毕业率达96.2%,初中生毕业率达96.8%。武功县1999年小学生毕业率为99.8%,初中生毕业率95.4%。两县小学生和初中生近视率分别在4.2%和6.7%以下。吴旗县中小学生无一人犯罪。
5、投入力度大
两县教育经费做到了“三个增长”,财政拨款优先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多渠道筹措经费上,办法多、力度大、工作到位。吴旗县将新增财力的40%以上用于教育,三年来,县财政累计拨款1818.8万元,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加上多渠道筹措的资金,吴旗县实施“两基”共投入4678.7万元,超出了原规划资金2378.7万元。武功县1996年以来,全县通过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和集资捐资等办法,又投入2660万元,用于“两基”的巩固提高,并做到新增财力20%用于教育。
二、对全省“两基”工作初步认识
1、截止1999年底,全省已有78个县(市、区)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验收和省政府的审定,其中75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终审,3个待审批,覆盖人口2745万人,人口覆盖率为78.41%。
2、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两基”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保证质量”和“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把“两基”推进的速度和质量很好地结合起来,确保标准不降低。从两县情况看,陕西省“普九”的普及程度、教师队伍、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教育质量以及扫盲工作均达到了规定标准,是有质量保证的。
3、省政府对“两基”工作、对教育督导工作以及督导机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成立了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聘任了40多名省督学,赋予督导团评估验收县级政府“两基”工作的职责。2000年9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了《
陕西省教育督导规定》,标志着全省教育督导工作依法进入规范化轨道,使教育督导对全省“两基”和素质教育实施工作的“督政”和“督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调研中看到,陕西省“两基”工作的评估验收严肃严格,认真细致,坚持标准,工作规范。
4、由于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基”工作的进展也不平衡,先期通过验收的达标县(市、区)有的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又出现新的不平衡。目前尚有28个贫困县(市)没有达标,困难很大。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状况还十分严重,全省“两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几个问题的探讨和建议
1、农村税费改革问题
通过对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合阳县的调查表明,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了,但教育经费大幅度下滑。合阳县已着手从两方面解决这个矛盾:一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撤校、并点、减员。合阳县总人口438万人,21个乡镇,全县设小学346所,教学点52个,初中22所。目前已撤并22个教学点,减员133名,一年只能节省40万元,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县里如果继续撤并,将给初中学龄人口高峰期带来困难。而且学校距离太远难以保证孩子入学。此外,全县1千余名代课教师精简下来,公办教师一时补充不上,如补充上,公办教师与代课教师工资水平又相差甚远,教育成本会大大提高。二是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根本出路。但合阳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短时间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从地方财力补足教育经费缺口是有困难的。目前合阳县多数乡(镇)教师工资只发到今年2月,全县累计拖欠教师工资1670万元。
上述问题,请省政府予以关注,研究解决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要把教育保住。
2、关于拖欠教师工资问题
截止今年4月底,陕西省累计拖欠教师工资7.42亿元,从调查情况看,武功县98年前教师工资很少拖欠,98年以后,各乡(镇)拖欠教师工资较为普遍,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拖欠教师工资630余万元。合阳县教师工资拖欠2000年也创了新高,累计拖欠达1670万元。武功县负责同志说,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小,速度慢,而教师工资增长的幅度大,速度快,入不敷出。以1999年为例,县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了12%,而教师工资的增长幅度高达44.7%(含教师人数的增加)。许多县(市)没有做到教师工资由县(市)财政统一发放。教育部门和乡(镇)同志都愿意由县(市)统发,但县(市)财政部门负责同志说,县财政承担不了,县、乡财政两个积极性要比县财政一个积极性好。教师工资保证不了,有极少数教师为了生计而弃教。陕西省已有半数县(市、区)教师工资由县(市、区)财政统一发放,取得一定效果。希望省政府总结推广这些县的做法,研究切实可行办法,尽快解决教师工资拖欠的问题。
3、重视初中分流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
从农村实际情况看,县、乡管得了的是初级人才,这些人才是落地人才、当家人才。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使我们的中等以下教育能够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培养“双合格”人才,即:一是为上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二是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培养跨世纪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既有文化科学知识,又有一、二门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问题
陕西省素质教育工作正处于启动阶段,重点是舆论宣传和强化基础。从明年开始进入推进阶段,重点是优化基础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希望各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素质教育要有好的办学条件作基础,要求农村中小学像城市中小学一样开展是不实际的,但在巩固提高阶段,办学条件好了,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有了微机室、语音室,素质教育要有所作为,要突破原有模式,适时进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来。在重视标准化设施配备的同时,要注意自制教具,提高师生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现在教师大多是一次性合格教育,这很不够。要继续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农村中小学结构调整,精简富余人员,补充合格师资,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赴陕西省“两基”督导调研组
孟吉平、张慧芳
崔守谦、张作桓
附件6:
对河南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国家督学督导调研组一行三人,于2000年11月13日至20日对河南省实施“两基”工作的情况进行督导调研。期间,听取了省教育厅关于“两基”规划实施情况汇报;赴卢氏县和新安县,听取了县政府关于“两基”工作的汇报,召开了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察看了每县两个镇的部分中小学。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河南省 《两基》工作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河南省的《两基》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值得永载史册的成绩。全省1998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全省158个县(市、区)已有154个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了规划目标。1999年全省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9.84%和98.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3.6平方米,初中达到5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1%以内。农村学校建起了仪器室、实验室,配备了图书、音、体、美器材和各科实验仪器,有的中小学还建起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在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高,教师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教师住房面积人均达到11平方米,不少地方乡镇中学教师的住房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河南省“两基”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1、省、市、县都确立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县)的战略,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成为推进“两基”的响亮口号,也是取得“两基”攻坚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2、重视舆论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文艺演出、黑板报、大标语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形成全民重教兴学的共识。
3、建立组织,落实责任。河南省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两基”领导机构,由一把手挂帅实行双线教育目标责任制。一条是政府系列从省到乡,层层明确责任和任务,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一条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在实施过程中认真考核,严格实现奖惩。这样一级抓一级,事事有人抓,结果有考核,把工作落到了实处。
4、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资金投入。全省教育财政拨款从1997年的61.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78.86亿元,中小学生均事业费做到了逐年增长。全省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有几十个县实行教育费附加乡征、县管、乡用的制度。河南省有效地利用“贫三”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一些市、县为了落实配套资金压缩了建设项目,甚至变卖了小汽车。为了确保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的孩子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从1993年起,省财政帮助120个县(市、区)建立了扶持贫困家庭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全省资金总额达到了2200万元,I0000名中小学生受到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