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二○○二年九月四日)
序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竞争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新世纪初叶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要求,制定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对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确保在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回顾
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而蓬勃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等论断。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从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到中央的战略部署,都明确指明和绘制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蓝图。
1.1 地位和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事业,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贡献的重任;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各高校必然参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活动。实现信息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只有建设一大批具备现代信息化培养基础条件的大学、职业技术院校、中学和小学,培养一支庞大的具备现代信息化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确立起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才能实现国家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2)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在当前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影响和促进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发生相应的变革,有利于构建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环境,逐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框架,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综观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状况,其突出的特点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到国家的重要战略基础地位予以重视。美国政府1996年提出“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要求到2000年,全美基本实现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化。英国政府于1998年,以立法形式设立政府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确保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法国政府制定了“实现社会信息化行动纲领”,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有限发展的重点目标,至2000年,法国高中上网率达到100%,初中和小学上网率达到30%。我国自“九五”以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信息化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