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一些领导正确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各级政府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一些地方政府未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东西部地区投入差距十分悬殊,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严重失衡。信息化基础设施提供的能力不够,无法满足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导致东部有效优质信息资源无法通过信息基础设施传送到西部实现共享。
  (3)教育资源严重缺乏、难以有效整合
  教育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受经费投入、技术手段、软件开发人才等方面条件的制约,教育资源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软件开发滞后于硬件建设”,资源开发重复分散,致使原本有限的投资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教育资源的质量亟待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亟待加强。
  (4)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的提高,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国家的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挑战,都导致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全民族信息化素质的提高还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具有信息化知识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国家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不相称,直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东西部师资水平的差距,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又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的差距。
  (5)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的中小学,特别是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需要国家和地方给予支持,同时,也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14.8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海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贵州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甘肃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一台计算机。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培训不多,影响了教学质量。
  (6)教育信息技术产业有待发展
  教育信息技术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产品质量和数量均不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化生产、管理标准和评测能力薄弱,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提高;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配套的相关政策和竞争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都影响了教育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