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社政司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2003修订)

  独联体是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

  2.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俄罗斯政府从1992年开始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现已基本完成了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到资本主义混合型所有制的过渡。十多年来,俄罗斯经济总体上在衰退和危机中徘徊,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接受了西方为他们设计的激进改革方案;片面信奉西方经济理论;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干扰了经济发展;苏联解体带来的原有经济关系的断裂;忽视宏观调控。200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发展和增长的势头,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普京政府振兴俄罗斯经济的基本构想。

  俄罗斯的政治转型是一个过程。俄罗斯根据1993年新宪法确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新宪法赋予总统广泛而强大的权力,议会在俄罗斯的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

  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逐渐纳入法制轨道,俄罗斯国内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基本平衡的局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方主义膨胀,极端民族主义泛滥。普京政府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和控制,俄罗斯政治基本趋于稳定。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过程。俄罗斯从1993年后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东西方平衡外交。全方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叶利钦于1997年12月签署《俄罗斯联邦安全构想》,初步确立了跨世纪的国家战略构想。普京政府推行全方位外交,提升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当今俄罗斯全方位外交的两根主线是反恐与经济。俄罗斯在努力改善与西方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八、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确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外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和巩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两个战略问题的思想;关于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关于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思想;关于正确处理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等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形成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经验。

  3.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抓住机遇,谋求发展,迎接挑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道德修养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

  本门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门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修身成才;从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中,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提高综合素质;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加强自我修养。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坚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是大学生必须遵循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修养方法以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修养方法,尤其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加强自律等。

  一、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一)环境的改变与适应

  1.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变化。应认识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了解大学教育活动的规律,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环境。

  2.科学确定新的目标

  要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大学生应当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并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努力。

  3.逐步树立新的形象

  大学生应在新的环境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新的形象。应客观估价自我,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努力按照成才目标塑造自我,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1.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跨入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坚持和自觉实践“四个统一”,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努力做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

  3.为完成历史重任立志成才

  当代大学生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刻苦学习,培养优良学风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创新意识,为承担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为完成历史重任立志成才。

  (三)健康的心理与成才

  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特点反映在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有不同于中学生和一般社会青年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2.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健康的心理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

  3.增进心理健康

  正确处理和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自觉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

  (一)人际交往的作用与发展

  1.人际交往与人生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能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是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2.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交往能力是当今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正确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3.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友谊的获得与培养

  1.友谊的涵义和价值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美好而又亲密的情谊,是激励人前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真挚友谊的基础

  共同的理想、志向和追求,是真挚友谊的基础。共同的兴趣、爱好是联结友谊的纽带。真挚的友谊经得起时间和风雨的考验。

  3.努力播种友谊

  掌握建立和维护友谊的正确方法。友谊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培育,用谅解去护理。真挚、持久的友谊需要用原则来巩固和维系。

  (三)爱情的位置与影响

  1.爱情与人生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爱的核心因素是责任。要摆正爱情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

  2.大学生与恋爱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把握恋爱关系,改变在恋爱问题上的不良认知。

  3.树立高尚的恋爱观

  大学生应树立高尚的恋爱观,正确对待恋爱问题,处理好恋爱与学业、集体、道德等的关系。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

  (一)科学把握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个人与社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个人既依赖于社会,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社会对个人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人的本质自私论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界限,否认和抹杀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阶级性。

  (二)人生目的的确立

  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起点,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总目标。它决定人生的根本方向和道路、人生的根本态度和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

  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人生目的。它们的实质都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它们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3.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正确的、科学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三)人生应有的态度

  1.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态度有不同的类型。人生态度影响和支配着主体的人生行为。

  2.正确对待人生境遇

  人生境遇会出现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对待。

  3.新世纪新阶段对人生态度的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乐观向上、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对人生态度的要求。大学生应当选择和确立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奉献与索取、幸福与不幸以及生与死等人生课题,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人生价值的特点与导向

  1.人生价值的涵义

  人生价值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

  2.人生价值的特点

  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导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