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取向是多样化的,人生价值导向是一元的。大学生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生价值导向。
(二)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评价
1.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
人生价值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考察。其基本内容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等。
2.人生价值的科学选择
人生价值的科学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人生正确价值目标的确立,最优价值目标的选择。人生价值目标可分为个人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按照社会价值目标的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人价值目标的最优选择。这种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人生价值的正确评价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评价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坚持贡献与索取的统一、责任与贡献的统一、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方法。
(三)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社会责任
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关键是要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当前,尤其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健康素质等。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3.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辉煌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创造的社会实践中,在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奉献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它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应成为全民道德的准则。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应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等。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个人主义。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和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为保持社会的良好秩序和国家长治久安,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2.以德治国与加强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就要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道德教育的功能,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要充分认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道德传统。其基本内容包括:强调整体精神与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对待中国传统美德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2.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其基本内容包括:追求真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要注意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道德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
1.道德品质涵义及其构成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五个要素组成。
2.道德品质的特征与作用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3.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包括道德规范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养成等环节和过程。
(二)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2.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它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本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三)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1.道德修养及其基本途径
道德修养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和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道德修养的途径包括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力行和积善等。
2.大学生应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品质
大学生要在学校、家庭、社会各个领域中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积极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自觉遵守科技道德、网络道德、环境道德等,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培养高尚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大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培养高尚人格,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沿着从合格公民到合格建设者、合格接班人的目标,不断向上攀登。
七、做坚定的爱国者
(一)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它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个层面的内涵。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必须把爱国主义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3.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思想是通向共产主义思想的桥梁。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人民具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2.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热爱祖国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统一;热爱祖国与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
3.保持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
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必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既要反对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也要反对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
(三)做坚定的爱国者
1.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切热爱祖国的人,都应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3.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继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懈奋斗,努力学习,在艰苦创业中报效祖国。
八、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理想的涵义和类型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实现可能性、时代性、阶级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等特征。
理想有多种类型。最基本的理想是社会理想。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
2.信念的涵义和特征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和思想见解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状态。信念是理想的强化状态,具有稳定性、执著性等特征。
3.理想和信念对青年成长的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年的人生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它为青年的成长提供奋斗目标、前进动力、政治方向和精神支柱。
(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远大理想。
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才能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和艰苦奋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科学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途。
(三)把理想化为现实
1.大学生应有远大志向
大学生应该立志高远,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在实现理想信念奋斗的过程中,为人民建功立业。
2.实现理想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将理想变为现实是艰苦的,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学生要有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
3.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
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法律基础
前言
“法律基础”课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法制教育课。本门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的教育。
本门课程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和类型、法的作用、法的创制和实施、法律意识以及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民主法制建设等理论;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
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
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等的基本原则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