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教社政司函[2003]1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司组织了部分高校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对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二〇〇三年九月十六日
附件: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苏联模式”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历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采取读书、讨论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些课题的核心,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助于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史进入20世纪,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率先成功地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探索时期。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它是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既要反对否定它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僵化地对待它的教条主义。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
伴随着资本主义时代到来而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6、17世纪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18世纪的“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天才猜测;但是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人类理性、永恒正义之类的观念出发,没有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二、产业革命的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上半叶,第一次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法、德、美等国也已经进入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时期。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面临着尖锐矛盾,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工人运动的需要。产业革命所造成的这些事实,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往的全部历史和当前的现实作新的研究。在这些现实条件的基础之上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地
继承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为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他们批判地吸收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是经济运动的客观要求。这两大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造成的事实出发,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他们根据产业革命中形成的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产业工人及其运动,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和实现的社会力量;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未来理想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未来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它将经过过渡时期而到达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将由低级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详细设想和描绘未来社会,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在这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而奋斗终身。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理论界取得伟大胜利。
第二章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一、资本主义大动乱与社会主义的胜利进军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欧美的垄断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资本主义矛盾空前激化,进入了大动乱的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三十年代大危机。落后国家以极大的痛苦为代价卷入世界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了苏维埃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诞生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其他社会主义力量也有了重要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在俄国首先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包含三个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动并取得胜利;经济技术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走向社会主义;俄国一国可以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方国家。这些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列宁认识到在经济落后国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强调 “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立国家生产、国家分配制度,内战爆发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战后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提出:“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国有企业改行商业原则,实行经济核算;改变实现计划的办法等。这些重要思想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新思想。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重要改变,主张利用市场作用,实现合作化,改造国家机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新经济政策时期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临着诸多矛盾,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