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大幅度提高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过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一些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水平。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九五”时期技术创新工程的重点任务
〔8〕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的重点任务
1.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规划的总体部署下,在若干行业内,进行结构调整、人才分流的试点,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促进开发类科研院所进入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和支持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发展成科技型企业或高科技产业集团,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科技院所、大学联合建立开放式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支持重点科研机构建立全国性研究开发基地和行业性研究开发中心。
△建立和健全包括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在内的成果转化基地。
△建立和健全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成果推广机构在内的技术服务体系。特别要加速建设以面向中小企业为主、地区与行业结合的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并促进该网络与其它社会化技术服务网络的互联。
2.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院所制度的建立,进行技术创新机制建设。
△加强动力机制建设。在转换企业和院所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激发企业和院所创新意识的用人制度、工资制度和鼓励人才勇于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技术创新要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新型管理制度、决策机制、运行程序以及市场开拓机制,鼓励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
△加强发展机制建设。建立人才培训网络,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和健全技术储备与积累机制;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培养和弘扬院所长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建设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院所文化和企业文化。
〔9〕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
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工程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等。在技术创新工程中,首先从技术、人才入手,重点抓好研究开发能力、工程化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并逐步推进其它能力建设。
1.加强研究开发能力建设。在各项科技计划中,要大力扶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带有创新性的研究开发项目,着重抓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突破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在工业和高技术领域,围绕包括三峡工程、高速铁路、集成电路等在内的重大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外贸出口结构调整,抓住创新链中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如CAD、CAM、CAE、CIMS、精密成形与加工、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等技术;大力推广一批影响行业整体开发能力提高的先进实用技术,如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业过程控制、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环保等技术;形成一批有创新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如电动汽车、高清晰度电视、高性能电池、激光加工、计算机软件等。
在农业领域,主要抓两大任务。一是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五大类农作物开展育种、栽培、施肥、节水、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联合攻关并在其相应的主产区进行大面积增产示范和推广。这是普遍提高开发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对新一代良种培育、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新农药的创制等进行重点项目攻关,为下一世纪农业上新台阶,进行技术储备。
在社会发展领域,根据《21世纪议程》总体部署与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解决一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如水资源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新药研制、稀有紧缺矿物资源勘探与综合利用、海洋开发等,使社会发展科技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二是抓好若干社会发展综合示范区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