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1995年利税总额要比1990年增长70%;2000年要比1990年提高15.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995年要达到3.5万元/人年,2000年达到4.6万元/人年。资金利税率、销售利税率、资金周转期等经济效益指标1995年分别达到14.0%~15.0、13.0%~14.0%和180天;2000年分别达到16.0%~17.0%、15.0%~16.0%和160天。
——大型成套设备和基础产品基本适应市场需求。为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和农业等基础产业及国防建设所需的技术装备要按质、按期、按量完成任务,并做好售后服务。各类基础产品在品种、质量和水平上要基本适应各部门发展需要。
——出口创汇再上一个新台阶。机电产品的出口创汇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年部系统机械产品出口额要达到48亿美元。2000年达到85亿美元。要努力改善出口结构,增加技术密集型、高附加价值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提高出口效益。
——联合、改组要取得较大成效。通过以资金增量促进存量的合理调整,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到2000年要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的实体性企业集团,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经过十年努力,要以先进设计、先进工艺、先进技术装备和现代化测试手段分批改造重点骨干企业,使之成为现代化机械工业的基本力量;推广应用近代设计方法,重点骨干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艺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显著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设计和管理水平。应用电子技术,改造现有装备,普遍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在“工艺突破口”达到五项标志的基础上,“三位一体”(工艺管理、工艺纪律、工艺技术)上水平,提高企业的制造技术水平;加强全员培训,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技术素质。
三、机械工业“八五”期间的发展重点
机械工业“八五”期间的发展重点是:突出一个基础;抓好四个主要方面。一个基础指“三基”行业要优先发展;四个主要方面指重大成套装备、支农产品、节能节材产品、出口产品要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1)把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基”薄弱,已经严重制约机械工业的发展,优先发展“三基”产品,是机械工业“八五”的战略任务之一。“三基”产品门类繁多,当前要突出抓好数控系统、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电器控制系统、测试系统等各种控制和检测系统,以及仪表元器件、密封件等各种基础元器件。要选择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实行特殊扶植政策,逐步形成一批较高水平的“国家队”,通过“八五”努力,使“三基”这个突出薄弱环节有较大发展。
——基础机械要下力量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努力提高数控系统的制造水平,开发自主版权的数控系统,并尽快形成生产批量。成批生产数控机床和数控锻压机械,逐步增加柔性生产单元(FMC)、柔性生产系统(FMS)和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到1995年,计划在15万台机床产量中,数控机床产量达到6000台,国产化率达到80%。机床产值数控化率达到20%,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产量满足率达到85%左右,品种满足率达到80%。数控系统产量达到10000台,国产化率达到80%,国内市场产量满足率达到70%。同时,为发电设备、重型矿山机械、30万辆轿车、彩管和录相机、模具及轴承等重点行业批量提供各种成套加工装备、计算机控制的检测仪器。新结构、新材料刀具也要相应得到发展。
——基础零部件着重抓好液压、气动、电器等传动与控制元件及系统的发展。液压件行业重点发展引进技术和自行开发的先进适用的系列产品,形成适度经济规模,尤其要大力发展液压成套系统,基本解决机床、冶金机械、塑料机械、工程及农业机械等的配套要求,使液压产品的重点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到1995年,液压件产量达到400万件。气动、电器产品要积极消化引进技术,发展高性能、长寿命和机电一体化的元件及控制系统,扩大服务领域,满足主机需要。轴承行业重点发展大型、精密、专用轴承,提高铁路轴承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围绕30万辆轿车需要,发展和批量生产高水平轿车轴承。到1995年,轴承生产能力达到9亿套。模具行业要突出发展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各类模具标准件,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密封件行业要重点解决好液压、气动产品及机床用橡胶密封、特种工艺所需机械密封的关键技术,提高密封件性能、寿命及可靠性,使机械产品长期以来的跑冒滴漏问题有明显改善。同时,要支持发展粉末冶金等节能产品和出口产品。
——基础工艺要围绕重点主机产品,搞好调整改组和技术改造,提高水平。“八五”重点抓好生产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而又有一定批量的制造工艺。铸造方面,重点围绕薄壁铸件、高强度合金铸件和中小型精密铸件的生产,推广树脂砂、高效气冲造型等新工艺;锻造方面,要围绕节能节材,重点抓好齿轮毛坯、轴类、盘类、连杆等锻件的生产,推广精锻,提高锻件的精化率;热处理方面,要积极推广少、无氧化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焊接方面要大力推广光电数控切割技术,采用保护气体自动和半自动等焊接工艺。在量大面广的常规工艺中,要普及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少无污染工艺。建立十条工艺样板线和一批工艺样板厂,使全行业生产工艺面貌有较大改观。
(2)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水平和成套能力。根据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八五”重点抓好电力、冶金、矿山、交通、石油化工等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电力工业装备:“八五”期间发电设备总计生产4500万千瓦左右,其中1995年1000万千瓦。火电总能力维持“七五”的860万千瓦水平,重点是改变机组构成,一是由目前的20万、30万千瓦机组为主向以30万、60万千瓦机组为主转变;二是从目前的以国内设计型机组为主,向以引进优化型机组为主转变。使能源部装机要求的330克/度煤耗标准的机组生产能力由“七五”的390万千瓦提高到540万千瓦。水电能力由140万干瓦提高到200万千瓦,重点发展大容量混流式水电机组和低水头、贯流式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要积极发展与发电设备主机相配套的辅机、自控系统和电站铸锻件等。抓好脱硫装置的技术储备和示范工程。高压输变电设备主要抓好50万伏级设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争取形成4条线路8个变电站的年产能力,为此要相应抓好50万伏63KA高压开关整极试验能力和12万千伏安及以下变压器突发短路试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