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按岗位划分为工人或生产人员、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
其他人员是由企业支付工资,但从事工作与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包括:
(一)农副业生产人员,指专门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或自办农场的全部人员。
(二)出国援外劳务人员,指支援外国工作及为国外提供劳务人员。
(三)长期(六个月以上)学习人员。
(四)长期(六个月以上)病、伤假人员(包括产假人员)。
(五)派出到外单位工作人员,指离开本单位被派到外单位连续工作六个月以上。
(六)其他人员,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超过六个月以上的人员,自动离职人员,被拘留人员,逮捕未判刑人员,劳动教养人员,留职离岗休假人员,退养人员等,还包括列入商业中的全部多种经营人员。
第27条 职工期末和平均人数统计
一、期末人数,即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期末一般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已经招用但到期尚未报到的人员和尚未用完的招工指标均不得做为期末人数统计。
二、平均人数,指报告期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按照范围的不同分为企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和施工单位的平均人数。
(一)企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包括工业、建筑业、商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和教育部门的人员。
(二)施工单位的平均人数,指从事建筑生产、附属辅助生产和其它生产的平均人数。包括:
1、从事土木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建筑生产活动。
2、从事建筑制品、建筑机具的制造和修理,材料供应,建筑运输等附属生产活动;从事勘察设计、建筑科研、技术咨询等生产活动等人员。
(三)平均人数分类与期末人数相同
(四)平均人数计算的指标有月度、季度、年度平均人数。
第28条 建筑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由工资科目或工资科目以外的其他各项经费科目、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其他工资和津贴。
职工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各种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组成。
职工工资总额中不包括:
1、由国家科委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和采用单位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
2、有关劳动保险方面的费用,如退休金、退职金、职工死亡丧葬及抚恤费。(但是由劳动保险费开支的六个月以上长期病伤假人员工资应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3、有关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如医药卫生费、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及集体福利设施费、农副业生产补贴、工会文教费等(但由上述费用支付的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仍应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4、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的各项待遇。
5、由企业基金、企业利润留成或其他费用支付的集体福利费用、上下班交通费、探亲路费、洗理费等。
6、劳动保护的有关支出,如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清凉饮料及特殊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用支出的保健食品待遇。
7、稿费、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8、差旅费、助勤补助费、误餐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9、对来企业工作职工自带工具、放畜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10、因录用临时工、计划外用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和管理费。
11、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2、计划生育补贴和计划生育奖。
13、持单椐报销的书报费。
建筑施工企业平均工资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可用月、季、年工资总额除以平均人数计算。
此外,民工的人数和工资总额应另行统计。
第29条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劳动成果和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消耗之间的比率。它反映施工单位职工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建筑产品的能力。
一、施工单位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以价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分为:
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它是以建筑业总产值为总量指标,按人员包括的范围不同有两种计算办法。
(1)用建筑业总产值除以扣除出国劳务人员平均人数、加上民工平均人数后的施工单位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用建筑业总产值除以扣除其他人员平均人数、加上民工平均人数后的施工单位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员包括的范围不同也有两种计算办法:
(1)用施工产值除以扣除出国劳务人员平均人数、加上民工平均人数后的施工单位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用施工产值除以扣除其他人员平均人数、加上民工平均人数后的施工单位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二)以实物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实物数量与劳动消耗的比值。有两种表现形式:
1、按竣工房屋面积计算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即“人均竣工面积”。
2、按工种工程计算的实物劳动生产率
按工种工程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表明某些主要的工种工程的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
第30条 工时(天)利用情况统计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的基本单位是工日和工时,一个工人劳动一个小时为一个工时,劳动一个工作班为一个工日。一般施工单位按工日统计,不满一日的按小时折算为工日。
一、劳动时间利用统计的范围
指生产工人和学徒,不包括脱产六个月以上的工人和小车司机、炊事员、勤杂工等。
二、劳动时间的构成
劳动时间分为日历工日数、制度公休工日数、制度工作工日数、停工工日数、缺勤工日数、公假工日数、实际工作工日数。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劳动时间构成绝对数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主要有:出勤率、出工率、平均作业天数等。
(一)出勤率,指生产工人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出勤的程度。
(二)出工率:指工人出工工日利用的程度。
(三)平均工作天数,即每个生产工人在报告期内实际工作的天数。
第31条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统计
一、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的统计范围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统计范围,是指本单位管理区域以及本单位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具体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参加建筑施工和生活劳动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急性中毒事故。
(二)从事与本单位工作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急性中毒。
(三)在车间或露天作业时,在高温中暑使工作中断的职工。
(四)企业的临时简易工棚、休息室或集体宿舍倒塌,造成伤亡的职工。
(五)在生产区域内上下班过程中,由于建筑物、设备、材料、电杆、桥梁倒塌等造成伤亡的职工。
(六)在生产区域内工作和上下班等过程中,被企业各种运输车辆撞压、造成伤亡的职工。
(七)受企业指派搬运重物,被压内伤造成吐血的职工。
(八)从事企业工作,因劳动条件不良而造成的职工职业病(符合卫生部公布的职工病名单规定),使工作中断及造成残废和死亡的职工。
(九)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及救火时造成伤亡的职工。
二、职工伤亡事故的类别
职工伤亡事故按伤亡程度可分为死亡、重伤、轻伤三类,并要分别计算职工死亡、重伤和负伤频率。
第九章 施工机械设备统计
第32条 铁路施工机械设备数量统计
一、机械设备数量统计的范围
机械设备数量统计的范围是指施工企业或单位作为固定资产已经建帐、立卡的全部机械设备。即按固定资产所在权进行统计。
二、机械设备的分类
机械设备统计是在机械设备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机械设备按其分布、技术状况及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机械设备的分布状况分类
1、施工机械设备
2、附属辅助生产设备
3、运输机械设备
4、其他机械设备
(二)按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分类
1、完好机械设备
2、在修机械设备
3、待修机械设备
4、不配套机械设备
5、待报废机械设备
6、封存机械设备
(三)按机械设备的用途分类
1、土石方机械
2、动力机械设备
3、起重机械
4、运输机械
5、混凝土机械设备
6、线路机械设备
7、其他机械设备
三、机械设备数量统计
(一)机械设备实有台数,是指报告期末企业或单位实有的机械设备台数。报告期末企业或单位机械设备实有台数,可按报告期初数加报告期内增加数减报告期内减少数求得。
(二)机械设备平均台数,是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机械设备台数。计算时,公假日的机械设备台数按前一天的台数计算。
第33条 铁路施工机械设备能力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