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加速港口技术改造,充分发挥和提高现有设施能力。港区和码头的技术改造应与港口的重新分工和城市建设规划紧密结合,以货源和船型变化为依据,通过改造提高其吞吐能力或装卸效率,适应港口现代化的要求。对批量大和货源稳定的通用泊位尽可能改造成专业化泊位;对能耗高、效率低、污染严重、影响装卸质量的设备要进行更新换代,改进装卸工艺;对库场堆存及集疏运能力不足的港口或泊位要相应地扩大能力,提高综合吞吐能力。
45.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配置足够数量的装卸设备,大幅度提高港口装卸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港口装卸工艺流程仿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应用,特别是大型港口装卸设备控制技术和控制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提高港口装卸工艺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积极开发应用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先进技术,进一步研制和改进各种装卸机械,提高国产化水平,并努力扩大国际市场。要重视港口机械设备的现代化管理、养护和维修工作,积极推广港口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大幅度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46.库场能力应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各泊位的库场要切实避免因能力不足而出现二次倒载或再设后方库场等现象的发生。散货堆场,尤其是煤炭、矿石堆场必须满足不同品位、不同用户分别堆存,以及运输工具配置和流动的要求,煤炭堆场还应留足消防通道;集装箱和其它码头后方应考虑港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的需求,留有较大的纵深。
47.不断提高港口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港口管理现代化。各港口应根据条件,积极开发和推广管理信息技术、应用软件,不断扩大计算机管理范围,完善港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各主要港口要加速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与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形成港口EDI服务的网络系统,实现与国际贸易服务系统的接轨。
48.根据实际需要发展港口、重要通航水域和桥区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要充分发挥建成VTS的功能,对辖区内船舶实施全程监控,并提供助航、气象和有关咨询服务,形成对管辖水域的有效控制能力;要有计划地增建雷达监控、船舶通航管制灯光显示装置和电视监控系统,加强对港区、重要通航水域和桥区的水上交通管制,提高设备的运行、维修和保养水平,加强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工作。
49.积极推行港口国监控(PSC)制度。要对抵达我国港口的外轮开展PSC检查,充分行使港口国的监控权力,提高船舶安全检查水平,减少老旧船舶对我国港口及海域造成事故和污染的机率;要按照海上人命安全(SOLAS)公约95修正案和国际安全管理(ISM)规则的要求,开展货物装载与紧固的监督管理工作和对外货物运输单位与船舶的安全体系认证工作。
六、航道
50.开发和治理河流,必须坚持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有利于促进内河运输发展的原则。水资源属国家所有,任何部门兴建水工程必须有利于航道状况和航行条件的改善。以交通部门为主建设的渠化航道,应保证防洪,并兼顾发展水电及其它利益;其它部门在通航河流上建设拦河闸坝时,应按航道等级规划同步建设过船建筑物,并解决好施工期间的通航问题;对已有的碍航闸坝,应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条文由原建设单位限期补建通航建筑物,恢复通航;在未开发的河道上建闸坝后可以通航的,建设单位应同时建设过船设施或预留过船建筑物的位置。通航河流进行水电梯级开发,应做到与航行水位相衔接,同时实现航道渠化。跨河建筑物的净空和宽度应满足航道规划标准。
51.加速内河航道主干线、主要河口航道和港口航道的整治建设进程。内河航道建设要以提高航道技术等级为主,逐步建成与综合运输网发展相协调,以“一纵三横”内河运输主通道为主体,规模合理、设施配套、装备先进、管理科学、信息灵通、服务优质的全国水运网体系。要加快长江口、珠江口等有重大经济效益河口航道的整治进度,逐步提高船舶通行能力。对泥沙淤积多、底坡缓的海港航道治理,要经过必要的模型试验和试挖,导标设置需经试验,以逐步适应船舶大型化的需要。
52.切实做好航道维护工作。航道维护工作应贯彻分类维护、突出重点、逐步改善的方针。建成后达一、二类维护的航道,应有固定的专业维护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设备,维护范围要互相衔接,不留空档;三类维护的航道主要利用自然条件通航,辅之必要的简易措施维护其通航条件;浅滩、急滩、险滩和弯曲狭窄河段等必须重点维护。当航道的标准水深、航宽和弯曲半径难以兼顾时,可舍宽求深,但航宽不得小于最小维护标准;对于通航河流上的航标、整治建筑物、过船建筑物,以及航运梯级闸坝必须定期检查、保养、维护,使其发挥正常作用;对于淤泥质航道,应开展适航水深研究,充分利用航道条件,减少维护费用。航道管理维护机构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应按航道维护类别和航道条件合理配备,并在水运基本建设中予以安排。
53.因地制宜地进行航道治理工程。航道治理工程应与河流综合开发相协调,要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山区河流,当枯水期流量小而运量大时,宜采用渠化措施;当枯水期流量较大、滩险不甚密集、要求航道标准提高不多时,可采取整治、炸礁、疏浚措施;对碍航严重的急流浅滩,除加强整治外,亦可采用绞滩措施。平原河流,一般采用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当要求达到的航道尺度与实际尺度相差悬殊时,经论证,也可采取渠化或迳流调节与整治结合等综合治理措施。潮汐河口航道,根据水沙环境和动力特性,宜采用整治、疏浚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案。河网和湖泊区航道治理以疏浚为主。对于水利枢纽回水变动区的航道,应采用疏浚、整治等措施保证航行条件。在负担日调节水电站的下游,当采取其它措施无法保证航行条件时,应修建反调节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