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发展与改革纲要(1991-2000)》(征求意见稿)提出“2000年主要健康指标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比1990年各降低30%;孕产妇死亡率比1990年降低50%;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
--《我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中,不仅专门规定了有关儿童和妇女卫生保健方面的发展目标,而且其它各项目标也都关系到儿童和妇女的卫生保健问题。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对儿童和妇女更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与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妇幼卫生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儿童急性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儿童健康和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但距离实现以上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新形势下妇幼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婴儿死亡率
1981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婴儿死亡率为34.7‰。据全国62个婴儿死亡监测点1986年监测统计,婴儿死亡率为51.1‰。300个老少边穷县1989年婴儿死亡率平均为68.01‰。以上说明,近十余年来,我国婴儿死亡率呈现徘徊局面,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居高不降;农村的高婴儿死亡率与高出生率呈明显协同性。
今后降低婴儿死亡率的重点应为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有效措施是干预和控制主要死因。
2.孕产妇死亡率
据全国247个孕产妇死亡监测点1989年监测统计,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94.7/10万,西南地区最高为268.9/10万。300个老少边穷县平均为202.3/10万,最高的县达1000/10万以上。
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占死亡总数的49.1%。据300个老少边穷县对孕产妇死亡地点的统计,有65.9%的孕产妇死于家中或转院途中。农村家庭分娩的孕产妇死亡率为155.5/10万,在乡卫生院分娩者死亡率为47.0/10万。农村的家庭分娩死亡高的原因,主要是家庭不具备处理产时高危的能力和农村缺乏交通工具,以致不能有效地防止孕产妇死亡。为此,努力提高城乡产科质量,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行住院分娩,在经济不发达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大力培训乡村医生和接生员,不断提高科学接生的水平,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剖腹产率,是目前控制我国孕产妇死亡的关键环节。
3.营养不良和母乳喂养
我国儿童因能量供给不足而引起的严重营养不良,已得到基本控制。但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21%,各种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仍较高。根据1987年对9省儿童情况抽样调查,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7.3%,佝偻病患病率为32.3%。此外,碘和其它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维生素A缺乏等也影响了儿童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