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开发天然林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天然林保护和恢复重建技术研究;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技术研究;加强森林灾害监控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抵御病虫等灾害的能力。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和生态网络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设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
培育林业新品种,提高林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加强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竹藤、城市绿化林木与花卉新品种选育和快繁技术,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强农业资源有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研究农作物秸秆和农林废弃物的无污染利用技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研究滩涂、内陆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技术,南方草山、草坡和草原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开展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开展农业病、虫、鼠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抵御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的能力。
15.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整体布局与分区治理、长远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把治沙与致富技术相结合,局部试验示范与整体控制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机制。
开发和推广防沙治沙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适宜沙区的牧草、畜禽品种,开发和推广退耕还林还草、飞播种草等生态恢复技术,人工草地、草原围栏等退化草地改良技术,网格控沙技术;研究适宜沙区的优良生物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技术,脆弱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技术,沙区高效农业技术,土地沙化监测、评价、预警预报技术,以及沙产业综合开发技术等,全面提高我国防沙治沙能力和防治效果。
针对重点地区、重大工程对防沙治沙技术的需求,重点在首都周边地区、农牧交错带、草原带、荒漠绿洲带,建立一批防沙治沙综合试验示范区,使其成为沙区生产、生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样板,成为防沙治沙先进适用技术的辐射源和防沙治沙人才的培训基地。
16.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运用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注重分子水平上的生物育种技术与育种方法研究;在新品种培育与食品开发技术上取得突破;大力开展动植物转基因和生物安全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