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制定科技规划。科学地分析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加强战略研究,制定符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的科技发展规划,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科学指南,避免盲目开发和近利远害的弊端。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中远期的目标,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特色资源开发、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和科技自身不断创新的要求,近期内重点完成西部大开发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以及西部主要类型区生态恢复重建、资源适度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区(流)域综合治理、典型地(县)域综合发展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注重发挥地域的整体功能,加强科技规划之间特别是跨地区、跨流域科技规划之间的协调性。积极借鉴先进、科学的规划思路和方法,开放式地研究制定规划,加强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四、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科技潜力和优势,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切实制定人尽其才的政策措施,明显提高西部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并通过项目和任务的带动,培养、吸引、留住大量各类科技人才,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服务于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促进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基础性工作,加强西部地区的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工程中心、科技信息网络,野外试验台(站)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程度。依托西部科技力量相对集中的地区和中心城市,建立若干研究开发中心,发挥科技高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提供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动力,加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将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恢复、生产发展与生活改善的有机统一。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开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的模式研究,加强节水技术和设施的示范和推广,建立一批农业节水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推广既适宜修复生态环境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林草品种,以及先进适用的种苗繁育、栽培管护技术和林草深加工技术,在退耕还林(草)的重点地区建立若干种苗快繁基地,积极培育林草产业。从整体布局出发,制定科学的荒漠化治理方案,开展不同生态环境下防风固沙体系的模式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发展沙产业。在西部广大农牧区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能问题,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可靠保证。建设一批生态环境试验站和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基地,以试点示范推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西部地区山川秀美。
六、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国内外大市场,合理选择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促进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广大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应用推广,引导农牧民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生态农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药现代化、特色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农业现代化和特色产业开发的科技示范园区,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形式,促进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