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要求到1995年90%左右的乡(镇)和多数行政村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或教学点。
二、明确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任务
指导思想:积极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坚持“科技、教育兴农”的战略方针和教育方针,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广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为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主要任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特别要重视实用技术培训,大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按照“三教”统筹、农(经)科教结合的原则,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积极参与实施“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活动,使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为人才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成人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当地农科教结合的综合服务组织的一个部分。
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训农民技术骨干的同时,积极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乡(镇)企业职工进行各种文化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要充分发挥学校辐射作用,指导协调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和教学活动。
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需要开展扫盲与扫盲后继续教育,普遍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要使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了解并掌握一项以上当地推广应用的有助于农、林、牧、加工等各业发展、可以脱贫致富的新技术。
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还应积极开展时事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水平、教育基础和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办学,按需施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确定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培养目标。要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注重技能培训。要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面授、现场实习、参观典型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实验、推广、服务紧密配合的有效机制。同时,要积极开展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生产中的实验示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