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地理课程内容分类
┏━━━━━━━━━━━━━━━━━━━━┯━━━━━━━━━━━━━━━━━━━━┓
┃课程 │课程内容 ┃
┠────────────────────┼────────────────────┨
┃地理 │1.自然地理 ┃
┃ │ 1.1 宇宙环境 ┃
┃ │ 1.1.1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
┃ │ 1.1.2 日地关系 ┃
┃ │ 1.1.3 地球运动 ┃
┃ │ 1.1.4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
┃ │ 1.2 大气环境 ┃
┃ │ 1.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
┃ │ 1.2.2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
┃ │ 1.2.3 天气、气候与人类 ┃
┃ │ 1.3 海洋环境 ┃
┃ │ 1.3.1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
┃ │ 1.3.2 海洋开发 ┃
┃ │ 1.3.3 海洋环境保护 ┃
┃ │ 1.4 陆地环境 ┃
┃ │ 1.4.1 陆地的组成要素 ┃
┃ │ 1.4.2 陆地与其它自然环境的关系 ┃
┃ │ 1.4.3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 │ 1.4.4 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
┃ │2.人文地理 ┃
┃ │ 2.1 人口与环境 ┃
┃ │ 2.2 文化景观 ┃
┃ │ 2.3 旅游活动与环境 ┃
┃ │ 2.4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
┃ │ 2.5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
┃ │ 2.5.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
┃ │ 2.5.2 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
┃ │ 2.5.3 城市的地域结构 ┃
┃ │ 2.6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
┃ │ 2.6.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 ┃
┃ │ 作用 ┃
┃ │ 2.6.2 交通运输 ┃
┃ │ 2.6.3 农业 ┃
┃ │ 2.6.4 工业 ┃
┃ │ 2.7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 │ 2.7.1 环境问题的表现 ┃
┃ │ 2.7.2 环境问题的后果 ┃
┃ │ 2.7.3 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
┃ │3. 中国地理 ┃
┃ │ 3.1 疆域与人口 ┃
┃ │ 3.2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
┃ │ 3.3 经济与文化 ┃
┃ │ 3.4 地理差异 ┃
┃ │ 3.5 认识区域 ┃
┃ │ 3.6 乡土地理 ┃
┃ │4. 世界地理 ┃
┃ │ 4.1 认识大洲 ┃
┃ │ 4.2 认识地区 ┃
┃ │ 4.3 认识国家 ┃
┃ │5.地球仪和地图 ┃
┃ │6.名家风采 ┃
┗━━━━━━━━━━━━━━━━━━━━┷━━━━━━━━━━━━━━━━━━━━┛
A5 历史课程内容分类
┏━━━━━━━━━━━━━━━━━━━━┯━━━━━━━━━━━━━━━━━━━━┓
┃课程 │课程内容 ┃
┠────────────────────┼────────────────────┨
┃历史 │1.中国古代史 ┃
┃ │1.1 中华文明的起源 ┃
┃ │1.2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
┃ │1.3 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 ┃
┃ │1.4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 ┃
┃ │朝 ┃
┃ │1.5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
┃ │1.6 经济区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 ┃
┃ │、辽、宋、夏、金、元 ┃
┃ │1.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 ┃
┃ │清(鸦片战争以前) ┃
┃ │1.8 科学技术 ┃
┃ │1.9 思想文化 ┃
┃ │1.10 古代艺术 ┃
┃ │2.中国近代史 ┃
┃ │2.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 │2.2 近代化的起步 ┃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 │2.4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 │2.5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 │2.6 经济和社会生活 ┃
┃ │2.7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 │3.中国现代史 ┃
┃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3.2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 │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3.4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
┃ │3.5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
┃ │3.6 科技、教育与文化 ┃
┃ │3.7 社会生活 ┃
┃ │4.世界古代史 ┃
┃ │4.1 史前时期的人类 ┃
┃ │4.2 上古人类文明 ┃
┃ │4.3 中古亚欧文明 ┃
┃ │4.4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
┃ │4.5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 │5.世界近代史 ┃
┃ │5.1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
┃ │5.2 第一次工业革命 ┃
┃ │5.3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 │5.4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
┃ │5.5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 │5.6 第二次工业革命 ┃
┃ │5.7 第一次世界大战 ┃
┃ │5.8 科学与思想文化 ┃
┃ │6.世界现代史 ┃
┃ │6.1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 │6.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
┃ │6.3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6.4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
┃ │6.5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
┃ │6.6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
┃ │6.7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
┃ │6.8 科学技术和文化 ┃
┗━━━━━━━━━━━━━━━━━━━━┷━━━━━━━━━━━━━━━━━━━━┛
A6 化学课程内容分类
┏━━━━━━━━━━━━━━━━━━━━┯━━━━━━━━━━━━━━━━━━━━┓
┃课程 │课程内容 ┃
┠────────────────────┼────────────────────┨
┃化学 │1.化学史和化学家 ┃
┃ │1.1 化学发展史 ┃
┃ │1.2 化学家 ┃
┃ │1.3 诺贝尔化学奖 ┃
┃ │2.空气和氧 ┃
┃ │2.1 空气的成分 ┃
┃ │2.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
┃ │2.3 大气污染和保护 ┃
┃ │2.4 燃烧和缓慢氧化 ┃
┃ │3.分子和原子 ┃
┃ │3.1 分子 ┃
┃ │3.2 原子 ┃
┃ │3.3 元素和元素符号 ┃
┃ │3.4 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
┃ │4.水和氢 ┃
┃ │4.1 水资源 ┃
┃ │4.2 水的组成 ┃
┃ │4.3 氢气的制法 ┃
┃ │4.4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
┃ │4.5 核外电子排布 ┃
┃ │4.6 化合价 ┃
┃ │5.化学方程式 ┃
┃ │5.1 质量守恒定律 ┃
┃ │5.2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计算 ┃
┃ │6.碳和碳的化合物 ┃
┃ │6.1 碳单质 ┃
┃ │6.2 二氧化碳 ┃
┃ │6.3 一氧化碳 ┃
┃ │6.4 甲烷 ┃
┃ │6.5 乙醇 ┃
┃ │6.6 醋酸 ┃
┃ │6.7 煤和石油 ┃
┃ │6.8 糖和蛋白质 ┃
┃ │7.铁 ┃
┃ │7.1 铁和铁的化合物 ┃
┃ │7.2 铁合金 ┃
┃ │7.3 炼铁和炼钢 ┃
┃ │7.4 常见金属 ┃
┃ │8.溶液 ┃
┃ │8.1 溶液 ┃
┃ │8.2 悬浊液 乳浊液 ┃
┃ │8.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 │8.4 溶解度 ┃
┃ │8.5 过滤和结晶 ┃
┃ │8.6 溶液的组成 ┃
┃ │9.酸碱盐 ┃
┃ │9.1 溶液的导电性 ┃
┃ │9.2 常见的酸 ┃
┃ │9.3 常见的碱 ┃
┃ │9.4 酸碱指示剂 ┃
┃ │9.5 常见的盐 ┃
┃ │9.6 化学肥料 ┃
┃ │10.卤素 ┃
┃ │10.1 氯气 ┃
┃ │10.2 氯的化合物 ┃
┃ │10.3 氧化还原反应 ┃
┃ │10.4 卤素化合物 ┃
┃ │10.5 卤族元素 ┃
┃ │11.摩尔及反应热 ┃
┃ │11.1 摩尔 ┃
┃ │12.2 气体摩尔体积 ┃
┃ │12.3 物质的量浓度 ┃
┃ │12.4 反应热 ┃
┃ │12.硫和硫酸 ┃
┃ │12.1 硫 ┃
┃ │12.2 硫的化合物 ┃
┃ │12.3 硫酸的工业制法 ┃
┃ │12.4 硫酸和硫酸盐 ┃
┃ │12.5 离子反应 ┃
┃ │12.6 氧族元素 ┃
┃ │13.碱金属 ┃
┃ │13.1 钠 ┃
┃ │13.2 钠的化合物 ┃
┃ │13.3 碱金属元素 ┃
┃ │1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 │14.1 原子核 ┃
┃ │14.2 核外电子排布 ┃
┃ │14.3 元素周期律 ┃
┃ │14.4 离子键 ┃
┃ │14.5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
┃ │15.氮和磷 ┃
┃ │15.1 氮族元素及化合物 ┃
┃ │15.2 氮气 ┃
┃ │15.3 氨和铵盐 ┃
┃ │15.4 硝酸 ┃
┃ │15.5 磷和磷酸 ┃
┃ │16.硅 ┃
┃ │16.1 硅 ┃
┃ │16.2 二氧化硅 ┃
┃ │16.3 硅酸和硅酸盐 ┃
┃ │16.4 水泥 ┃
┃ │16.5 玻璃 ┃
┃ │16.6 碳族其他元素 ┃
┃ │17.镁和铝 ┃
┃ │17.1 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
┃ │17.2 镁和铝的性质 ┃
┃ │17.3 镁和铝的化合物 ┃
┃ │17.4 硬水和软水 ┃
┃ │18.烃 ┃
┃ │18.1 有机物 ┃
┃ │18.2 烷烃及其同系物 ┃
┃ │18.3 乙烯 ┃
┃ │18.4 烯烃 ┃
┃ │18.5 乙炔和炔烃 ┃
┃ │18.6 苯和芳香烃 ┃
┃ │19.烃的衍生物 ┃
┃ │19.1 乙醇 ┃
┃ │19.2 苯酚 ┃
┃ │19.3 醛 ┃
┃ │19.4 乙酸 ┃
┃ │19.5 酯 ┃
┃ │19.6 油脂 ┃
┃ │20.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 │20.1 化学反应速率 ┃
┃ │20.2 化学平衡 ┃
┃ │20.3 合成氨工业 ┃
┃ │21.电解质溶液和胶体 ┃
┃ │21.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
┃ │21.2 水的电离和pH值 ┃
┃ │21.3 盐类的水解 ┃
┃ │21.4 酸碱中和滴定 ┃
┃ │21.5 原电池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
┃ │21.6 电解和电镀 ┃
┃ │21.7 胶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