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或略高于经济增长;在GDP增长7%左右的前提下,保持税收10%左右的增速,总规模将在2004年超过2万亿元。
3.1.2.表九:2003年—2006年税收收入预测表
单位:亿元
┌──────┬─────┬─────┬─────┬─────┐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
│税收总收入 │ 18500 │ 20500 │ 22500 │ 24500 │
├──────┼─────┼─────┼─────┼─────┤
│比上年±% │ 12.1 │ 10.8 │ 9.8 │ 8.9 │
├──────┼─────┼─────┼─────┼─────┤
│比上年增收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
3.2.组织结构
3.2.1.逐步实现税收征管机构统一设置,全国国、地税机关一律按照总局、省局、地市局、区县局四级设置,统一级别,统一称谓。
3.2.2.最大限度地压缩区县局(不含区县局)以下的派出机构(“股”级的分局和税务所),力争在 5年内压缩30%,压缩的重点在城市地区。
3.3.纳税服务
3.3.1.纳税人实现多元化申报缴款方式的比重,在城市地区达到80%以上。
3.3.2.2004年抽样调查的纳税人综合满意度达到80%以上,2006年达到90%以上。
3.4.税源监管
3.4.1.2004年,80%左右的地区实现与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系统联网运行;2006年,80%左右的地区实现与银行系统的联网运行。
3.4.2.5年内在80%左右的城市地区,以中小企业纳税人为主,分行业陆续推广使用税控装置。
3.5.征管信息化
3.5.1.2004年三分之二省级的国税系统和三分之一省级的地税系统使用全国统一的征管软件CTAIS。
3.5.2.2006年实现全国税务系统征管信息系统全部与总局联网运行。
3.6.干部素质
3.6.1.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每个税务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各自所长。
3.6.2.对干部实行分类管理,培养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重组人力资源,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
3.6.3.2006年,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税务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70%以上。
4.征管机构
4.1.税务机构的现状
4.1.1.省以下征管机构除按属地管理原则设定的以外,尚有省局和地市局直属的征收分局以及涉外分局和进出口税收管理分局。
4.1.2.除按行政级别设定的征管机构以外,一些地区还有自行提高行政级别的半格局。
4.1.3.区县(不含)以下设立的征管机构数量过于庞大,全国共有36499个税务所(分局)(截止2002年末)。
4.1.4.税务机关的内设机构不统一。
4.1.5.改革试点单位的专业机构设置不统一。
4.2.征管机构调整的目的和方法
4.2.1.统一全国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原则,一律按照总局、省局、地市局和区县局设定,取消各类直属征收分局和自行升格的半格局。
4.2.2.分解上收行政执法权力,减少集管理、征收、检查等各项征管职能于一身的综合征管机构,逐步实现信息化支持下的专业化管理。
4.2.3.最大限度地压缩分局和税务所一级的基层征管机构,在解决行政执法权力的同时降低税收成本。
5.征管法规
5.1.征管法规体系
5.1.1.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是征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已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九届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2001年5月1日开始实施。
5.1.2.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是税收征管法规的第二层次,已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于 2002年10月15日起实施。
5.1.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将根据《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就税收征管操作层面的主要原则做出规定。
5.1.4.有近30项的税收征管单项制度需要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陆续制定完成,最终形成新的税收征管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