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市建设指标
1.定义
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80%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
(3)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应的考核机制。
(4)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5)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6)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或流域)内其它市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3.建设指标
生态市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8项。见表2
表2
生态市建设指标
┏━━┳━━┳━━━━━━━━━━━━━━━━━┳━━━━━━┳━━━━━━┓
┃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
┣━━╋━━╋━━━━━━━━━━━━━━━━━╋━━━━━━╋━━━━━━┫
┃经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人 ┃ ┃
┃发展┃ 1 ┃经济发达地区 ┃ ┃≥33000 ┃
┃ ┃ ┃经济欠发达地区 ┃ ┃≥25000 ┃
┣━━╋━━╋━━━━━━━━━━━━━━━━━╋━━━━━━╋━━━━━━┫
┃ ┃ ┃年人均财政收入 ┃% ┃ ┃
┃ ┃ 2 ┃经济发达地区 ┃ ┃≥5000 ┃
┃ ┃ ┃经济欠发达地区 ┃ ┃≥3800 ┃
┣━━╋━━╋━━━━━━━━━━━━━━━━━╋━━━━━━╋━━━━━━┫
┃ ┃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 ┃
┃ ┃ 3 ┃经济发达地区 ┃ ┃≥11000 ┃
┃ ┃ ┃经济欠发达地区 ┃ ┃≥8000 ┃
┣━━╋━━╋━━━━━━━━━━━━━━━━━╋━━━━━━╋━━━━━━┫
┃ ┃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 ┃
┃ ┃ 4 ┃经济发达地区 ┃ ┃≥24000 ┃
┃ ┃ ┃经济欠发达地区 ┃ ┃≥18000 ┃
┣━━╋━━╋━━━━━━━━━━━━━━━━━╋━━━━━━╋━━━━━━┫
┃ ┃ 5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 ┃≥45 ┃
┣━━╋━━╋━━━━━━━━━━━━━━━━━╋━━━━━━╋━━━━━━┫
┃ ┃ 6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 ┃≤1.4 ┃
┃ ┃ ┃ ┃万元 ┃ ┃
┣━━╋━━╋━━━━━━━━━━━━━━━━━╋━━━━━━╋━━━━━━┫
┃ ┃ 7 ┃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万元┃≤150 ┃
┣━━╋━━╋━━━━━━━━━━━━━━━━━╋━━━━━━╋━━━━━━┫
┃ ┃ 8 ┃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规模化企┃% ┃100 ┃
┃ ┃ ┃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 ┃ ┃≥20 ┃
┣━━╋━━╋━━━━━━━━━━━━━━━━━╋━━━━━━╋━━━━━━┫
┃ ┃ 9 ┃森林覆盖率 ┃ ┃ ┃
┃环境┃ ┃山区 ┃ ┃≥70 ┃
┃保护┃ ┃丘陵区 ┃% ┃≥40 ┃
┃ ┃ ┃平原地区 ┃ ┃≥15 ┃
┣━━╋━━╋━━━━━━━━━━━━━━━━━╋━━━━━━╋━━━━━━┫
┃ ┃ ┃ ┃ ┃ ┃
┃ ┃10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7 ┃
┣━━╋━━╋━━━━━━━━━━━━━━━━━╋━━━━━━╋━━━━━━┫
┃ ┃11 ┃退化土地恢复率 ┃% ┃≥90 ┃
┣━━╋━━╋━━━━━━━━━━━━━━━━━╋━━━━━━╋━━━━━━┫
┃ ┃ ┃城市空气质量 ┃好于或等于 ┃ ┃
┃ ┃12 ┃ 南方地区 ┃2级标准的 ┃≥330 ┃
┃ ┃ ┃ 北方地区 ┃天数/年 ┃≥280 ┃
┣━━╋━━╋━━━━━━━━━━━━━━━━━╋━━━━━━╋━━━━━━┫
┃ ┃13 ┃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且城市 ┃
┃ ┃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无超4类水体 ┃
┣━━╋━━╋━━━━━━━━━━━━━━━━━╋━━━━━━╋━━━━━━┫
┃ ┃14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 ┃
┃ ┃ ┃二氧化硫 ┃(GDP) ┃<5.0 ┃
┣━━╋━━╋━━━━━━━━━━━━━━━━━╋━━━━━━╋━━━━━━┫
┃ ┃ ┃ ┃ ┃<5.0 ┃
┃ ┃ ┃COD ┃ ┃不超过国家 ┃
┃ ┃ ┃ ┃ ┃主要污染物 ┃
┃ ┃ ┃ ┃ ┃排放总量 ┃
┃ ┃ ┃ ┃ ┃控制指标 ┃
┣━━╋━━╋━━━━━━━━━━━━━━━━━╋━━━━━━╋━━━━━━┫
┃ ┃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
┃ ┃1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70 ┃
┃ ┃ ┃工业用水重复率 ┃ ┃≥50 ┃
┣━━╋━━╋━━━━━━━━━━━━━━━━━╋━━━━━━╋━━━━━━┫
┃ ┃16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95 ┃
┣━━╋━━╋━━━━━━━━━━━━━━━━━╋━━━━━━╋━━━━━━┫
┃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
┃ ┃17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80 ┃
┃ ┃ ┃ ┃ ┃无危险废 ┃
┃ ┃ ┃ ┃ ┃物排放 ┃
┣━━╋━━╋━━━━━━━━━━━━━━━━━╋━━━━━━╋━━━━━━┫
┃ ┃18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11 ┃
┣━━╋━━╋━━━━━━━━━━━━━━━━━╋━━━━━━╋━━━━━━┫
┃ ┃19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100 ┃
┣━━╋━━╋━━━━━━━━━━━━━━━━━╋━━━━━━╋━━━━━━┫
┃社会┃20 ┃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 ┃% ┃≥80 ┃
┃进步┃ ┃ ┃ ┃ ┃
┣━━╋━━╋━━━━━━━━━━━━━━━━━╋━━━━━━╋━━━━━━┫
┃ ┃21 ┃城市化水平 ┃% ┃≥55 ┃
┣━━╋━━╋━━━━━━━━━━━━━━━━━╋━━━━━━╋━━━━━━┫
┃ ┃22 ┃城市气化率 ┃% ┃≥90 ┃
┣━━╋━━╋━━━━━━━━━━━━━━━━━╋━━━━━━╋━━━━━━┫
┃ ┃23 ┃城市集中供热率 ┃% ┃≥50 ┃
┣━━╋━━╋━━━━━━━━━━━━━━━━━╋━━━━━━╋━━━━━━┫
┃ ┃24 ┃恩格尔系数 ┃% ┃<40 ┃
┣━━╋━━╋━━━━━━━━━━━━━━━━━╋━━━━━━╋━━━━━━┫
┃ ┃25 ┃基尼系数 ┃ ┃0.3-0.4之间┃
┣━━╋━━╋━━━━━━━━━━━━━━━━━╋━━━━━━╋━━━━━━┫
┃ ┃26 ┃高等教育入学率 ┃% ┃≥30 ┃
┣━━╋━━╋━━━━━━━━━━━━━━━━━╋━━━━━━╋━━━━━━┫
┃ ┃27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85 ┃
┣━━╋━━╋━━━━━━━━━━━━━━━━━╋━━━━━━╋━━━━━━┫
┃ ┃28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