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普薄板的主要生产过程有两种:一是将钢坯加热后通过热连轧机轧制、冷却、再卷取而成;二是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成热轧卷,热轧卷开卷后,矫平或平整、剪定尺,即成为热轧薄板。该产品主要是作为冷轧钢板、焊管、冷弯和焊接型钢的原料卷或用于制作各种结构件、容器、汽车、集装箱等。
中国国内生产的热轧普薄板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则分类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热轧普薄板与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热轧普薄板的8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中国热轧普薄板进口量分别为2173757吨、1922186吨、2802302吨、2716024吨和2630803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下降11.57%、增长45.79%、下降3.08%和下降3.14%。1999年比1998年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之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没有明显下降。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增长21.03%,年均增长4.89%。2002年1季度比2001年4季度增长58.78%。进口数量呈大幅增长趋势。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热轧普薄板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1.68%、18.50%、23.33%、25.30%和21.71%。总体呈上升趋势,1999年和2000年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上升。
(三)国内产业指标。
1.生产能力、产量增长趋缓,开工率下降。
被调查企业总生产能力1997-2001年分别为8145531吨、8932076吨、10816312吨、14106158吨和12891511吨,1998-2001年生产能力分别比上年增长9.66%、增长21.10%、增长30.42%、下降8.61%,2001年下降幅度较大。
被调查企业总产量1997-2001年分别为6111200吨、7142148吨、8418469吨、8041439吨和8519557吨,1998-2001年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6.87%、增长17.87%、下降4.48%和增长5.95%。2002年1季度比2001年1季度产量下降3.17%。总体看,产量近期增长趋缓,且2002年1季度产量同比也有所下降。
被调查企业开工率1997-2001年分别为75.03%、79.96%、77.83%、57.01%和66.09%,2000年下降幅度较大,比1999年下降20.82个百分点,2001年略有上升,但仍比1997年下降8.9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23个百分点。开工率总体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2.销售量、市场份额增长趋缓。
被调查企业销售量1997-2001年分别为3841174吨、8180775吨、6492946吨、7615642吨和8036182吨,1998-2001年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12.98%、下降20.63%、增长17.29%和增长5.52%。2000年和2001年销售量增长趋缓。
被调查企业市场份额1997-2001年分别为37.95%、77.14%、46.63%、54.00%和58.86%,1998-2001年市场份额分别比上年增加39.19个百分点、下降30.51个百分点、增加7.38个百分点和增加4.86个百分点。1999年市场份额下降幅度较大,且2001年增长趋缓。
3.销售价格明显下降,销售收入近期出现下降趋势,税前利润近期明显下降。
被调查企业加权平均销售价格1997-2001年分别为2266元/吨、2092元/吨、2009元/吨、2313元/吨和2102元/吨,1998-2001年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7.67%、下降3.96%、上升15.10%和下降9.13%,2002年1季度比2001年1季度下降13.65%。2001年比1997年下降7.24%,年均下降1.86%,下降幅度十分明显。
被调查企业销售收入1997-2001年分别为10204320790元、19512551232元、15181226932元、19927523079元和19819491229元,1998-2001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91.22%、下降22.20%、增长31.26%和下降0.54%。2001年销售收入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被调查企业税前利润1997-2001年分别为204694099元、-753752565元、-290491232元、1557936611和835424615元。1998-2001年税前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468.23%、上升61.46%、上升636.31%和下降46.38%。2002年1季度比2001年1季度税前利润下降85.14%。2001年比2000年明显下降,2002年1季度同比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被调查企业单位产品税前利润1997-2001年分别为45.45元/吨、-80.82元/吨、-38.45元/吨、180.82元/吨和88.59元/吨,1998-2001年分别比上年下降277.81%、上升52.42%、上升570.26%和下降51.00%。2001年呈明显下降趋势。
4.就业人数近期持续下降,人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上升。
被调查企业就业总人数1997-2001年分别为6604人、8051人、11630人、10646人和10048人,1998-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上升21.91%、上升44.45%、下降8.46%和下降5.62%。就业人数2000年和2001年持续下降。
被调查企业人均工资1997-2001年分别为16403元、16236元、14912元、15770和18276元,2001年比1997年增长11.42%,年均增长2.74%。总体呈上升趋势。
被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1997-2001年分别为1180吨/人、1170吨/人、1102吨/人、1093吨/人和1529吨/人,2001年比1997年上升29.58%,年均上升6.69%。总体呈上升趋势。
(四)中国国内热轧普薄板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
1997-2001年,国内热轧普薄板产业生产能力、产量近期有所下降,开工率下降;销售量、市场份额增长趋缓;销售价格明显下降,销售收入近期出现下降趋势,税前利润近期明显下降;就业人数近期持续下降,人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上升。
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热轧普薄板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且在近期表现更为明显。
(五)被调查产品中以下产品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1.国家经贸委调查认定,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税则号72082700项下轿车底盘冲压件、车轮轮辐、商用车车厢用部分超深冲热轧普薄板,由于国内产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该类进口产品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2.国家经贸委调查认定,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税则号72083800、72083900、72085300、72085400项下集装箱用部分热轧普薄板,由于国内产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该类进口产品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三、进口与严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进口增长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调查表明,热轧普薄板进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999年比1998年有很大幅度增长,之后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同时,进口产品市场份额逐步加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对应,国内热轧普薄板产业各项指标出现恶化趋势,这种指标的恶化在2001和2002年1季度表现得更加明显。国家经贸委据此认为,热轧普薄板进口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进口增长与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国内产业的损害并非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1.国内需求和经济形势的影响。1997-2001年,热轧普薄板的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较快,2001年比1997年增长20.86%。国内表观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对国内产业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表观消费量的变化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2.国内产业经营情况的变化。1997-2001年,中国国内热轧普薄板生产企业不断加强企业管理,规模效益逐步提高,成本不断降低。热轧普薄板单位产品销售成本从1997年的1875.55元/吨降到2001年的1719.25元/吨,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同时,调查表明有关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呈上升趋势。2001年比1997年上升29.58%,年均上升6.69%。这些因素表明,国内产业经营情况的变化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是正面的,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3.技术进步的影响。1997-2001年,中国钢铁工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热轧普薄板的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技术条件的变化没有给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三)其他因素分析。
国家经贸委认为,国内热轧普薄板产业生产能力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热轧普薄板供应量的扩大,行业内竞争加剧。但由于中国国内表观消费量的增长和国内产业生产能力在2001年也有所减少,这种影响受到了削弱。综合分析,热轧普薄板的进口量的大量增长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重要原因。
根据上述分析,国家经贸委认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与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裁定
(一)根据上述事实、证据及分析,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造成了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进口增长与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税则号72082700项下轿车底盘冲压件、车轮轮辐、商用车车厢用部分超深冲热轧普薄板以及税则号72083800、72083900、72085300、72085400项下集装箱用部分热轧普薄板,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进口上述产品时,不应被采取保障措施。
产品二冷轧普薄板(产品序号3)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冷轧普薄板是进口至中国的厚度在4.75毫米以下,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该产品经冷轧,但未经包覆、镀层或涂层,主要包括各种经冷轧的卷材和板材。
被调查产品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72091500、72091600、72091700、72091800、72092500、72092600、72092700、72092800、72099000。
冷轧普薄板主要生产过程是热轧卷经酸洗除磷、冷轧、热处理、平整、精整、包装而成冷轧卷及板。冷轧普薄板的性能是多样的,不同性能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其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建筑、轻工、交通及涂镀层基板。
中国国内生产的冷轧普薄板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则分类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冷轧普薄板与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冷轧普薄板的6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分别为3172235吨、2863950吨、4606308吨、5528977吨和5486336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下降9.72%、增长60.84%、增长20.03%和下降0.77%。1999和2000年进口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同2000年基本持平。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增长72.95%,年均增长14.68%,2002年1季度比2001年4季度增长8.91%。进口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冷轧普薄板在中国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48.95%、40.39%、47.08%、51.67%和51.23%。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呈上升趋势。
(三)国内产业指标。
1.生产能力、产量增长不足,开工率不足。
被调查企业总生产能力1997-2001年分别为5012154吨、5498777吨、5570213吨、6527232吨和6791684吨,1998-2001年生产能力分别比上年增长9.71%、1.30%、17.18%和4.05%,2001年生产能力比1997年增长35.50%,年均增长7.89%,明显低于全国表观消费量13.38%的增长幅度,2001年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被调查企业总产量1997-2001年分别为3595036吨、3950315吨、4791717吨、5184953吨和5481772吨,1998-2001年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88%、21.30%、8.21%和5.72%。2001年产量比1997年增长52.48%,年均增长11.12%,也低于全国表观消费量13.38%的增长幅度,尤其到2001年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被调查企业开工率1997-2001年分别为71.73%、71.84%、86.02%、79.44%和80.71%,在全国表观消费量一直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开工率一直不足,2000年和2001年开工率比1999年又有明显下降.
2.销售量增长趋缓,市场份额变化不大。
被调查企业销售量1997-2001年分别为2376882吨、3803026吨、4415690吨、4779384吨和5054286吨,1998-2001年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0.00%、16.11%、8.24%和5.75%。2000年和2001年销售量增长趋缓。
被调查企业冷轧普薄板的市场份额1997-2001年分别为36.39%、53.49%、44.86%、42.77%和45.12%,市场份额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