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部分进口钢铁产品保障措施产业损害调查的终裁决定

  1997-2001年,国内彩涂板(带)产业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量增长不足,尤其是调查期内国内彩涂板(带)市场份额下降较大,被调查企业销售价格明显下降,税前利润在调查期后期呈明显下降趋势,人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上升。
  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彩涂板(带)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
  三、进口与严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进口增长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也大幅上升。与之相对应,国内彩涂板(带)产业主要指标出现恶化趋势,市场份额下降较大,销售价格逐年下降,税前利润在后期出现较明显下降。国家经贸委据此认为,彩涂板(带)进口量的增长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二)国内产业的损害并非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1.国内需求的影响。1997-2001年,彩涂板(带)的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较快,2001年比1997年增长580.18%。国内表观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对国内产业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表观消费量的变化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2.国内产业经营情况的变化。1997-2001年,中国国内彩涂板(带)生产企业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比1997年上升55.51%,年均上升11.67%。这些因素表明,国内产业经营情况的变化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是正面的,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3.技术进步的影响。1997-2001年,中国钢铁工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彩涂板(带)的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技术条件的变化没有给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4.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出口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的统计数据,中国国内彩涂板(带)的出口数量占被调查企业总销售量的比例均在4%以下,出口不会对国内产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其他因素分析。
  国家经贸委认为,国内产业总产量在1997-2001年有较大增长,年均增长47.13%,全国总产量增长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彩涂板(带)供应量的扩大,行业内竞争加剧,给国内产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全国总产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国内表观消费量61.49%的增长幅度,也大大低于进口量93.14%的增长幅度,全国总产量增长的这种影响受到了削弱。综合分析,彩涂板(带)进口量的大量增长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重要原因。
  根据上述分析,国家经贸委认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与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裁定
  根据上述事实、证据及分析,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造成了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进口增长与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产品四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品序号8)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是进口至中国的取向性以外的其他合金钢平板轧材。
  无取向冷轧硅电钢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72251900、72261900。
  被调查产品的主要生产过程是将无取向冷轧硅电板坯加热,经热连轧、酸洗、冷轧、脱碳退火涂层,再剪切包装而成。该产品的化学成分是以铁硅合金为主,含有少量其他元素(碳、氮、磷、硫、锰等),具有较好的绝缘性、附着性、耐热性、加工性及防蚀作用。该产品的微观晶粒排列无方向性(表现在宏观上即各个方向上的电磁性能较均匀),在外加电磁场条件下,会产生比外加磁场更强的磁场。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该产品广泛用于各种中小电机、电器制造。
  中国国内生产的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则分类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与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国家经贸委对中国国内生产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3户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国内产业。由于上述被调查企业没有提供1997年销售量、销售收入、销售价格和税前利润等数据,国家经贸委在裁决中对1997年上述相关数据不予考虑。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进口情况。
  1997-2001年五年间,被调查产品无取向冷轧硅电钢进口量分别为242815吨、326551吨、472763吨、714518吨和646004吨。1998-2001年进口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4.49%、增长44.77%、增长51.14%和下降9.59%。1998 2000年,每年的进口量均比上年有很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比2000年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1年进口量比1997年增长166.05%,调查期内年均增长27.71%。进口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二)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1997-2001年五年间,进口无取向冷轧硅电钢在中国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57.47%、63.26%、59.93%、52.96%和47.34%。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国内产业指标。
  1.生产能力、产量近期增长趋缓,开工率下降。
  被调查企业总生产能力1997-2001年分别为199318吨、319318吨、319318吨、887992吨和887992吨,1998-2001年生产能力分别比上年增长60.21%、0、178.09%和0,2001年生产能力比1997年增长345.52%,调查期内年均增长45.28%,其中1999年和2001年生产能力没有变化。
  被调查企业总产量1997-2001年分别为180733吨、198500吨、249224吨、483705吨和752830吨,1998-2001年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83%、25.55%、94.08%和55.64%,2001年产量比1997年增长316.54%,调查期内年均增长42.86%。
  被调查企业开工率1997-2001年分别为90.68%、62.16%、78.05%、54.47%和84.78%。2001年比1997年下降5.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47个百分点。开工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2.销售量增长趋缓,市场份额呈增长趋势。
  被调查企业销售量1998-2001年分别为160397吨、282551吨、472093吨和721264吨,1999-2001年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6.16%、67.08%、52.78%。2000年和2001年销售量增长趋缓。
  被调查企业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市场份额1998-2001年分别为31.07%、35.81%、34.99%和50.30%,年均增加6.41个百分点。
  3.销售价格明显下降,销售收入增长趋缓,税前利润总体明显下降。
  被调查企业加权平均销售价格1998-2001年分别为4449元/吨、3941元/吨、4437元/吨和3633元/吨,1999-2001年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1.42%、上升12.58%、下降18.13%,2001年比1998年下降18.36%,年均下降6.54%,下降幅度十分明显。
  被调查企业销售收入1998-2001年分别为713680347元、1113614113元、2094773670元和2620176329元,1999-2001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56.04%、88.11%和25.08%。2001年销售收入增长趋缓。
  被调查企业税前利润1998-2001年分别为152531466元、-42259722元、113139060元和49147205元。1999-2001年税前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127.71%、上升367.72%、下降56.56%,2001年比1998年下降67.78%,年均下降22.59%。税前利润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被调查企业单位产品税前利润1998-2001年分别为951元/吨、-150元/吨、240元/吨和68元/吨,2001年比1998年下降92.83%,年均下降30.94%。单位产品税前利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近期下降幅度十分明显。
  4.就业人数增长趋缓且近期呈下降趋势,人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上升。
  被调查企业就业总人数1997-2001年分别为1147人、1824人、1807人、2268人和2536人,1998-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上升59.03%、下降0.91%、上升25.51%和上升11.82%,2001年比1997年上升121.14%,年均上升21.95%。2001年增长速度明显比上年趋缓。从近期指标看,2001年10、11、12月和2002年1月,就业人数分别比上月下降0.26%、1.57%、1.25%、2.61%,持续出现负增长。
  被调查企业人均年工资1997-2001年分别为15002元、12776元、14276元、19873和26439元,2001年比1997年增长76.24%,年均增长15.22%,人均工资呈增长趋势。
  被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1997-2001年分别为158吨/人、139吨/人、145吨/人、291吨/人和574吨/人,劳动生产率逐年上升,2001年比1997年上升264.30%,年均上升38.15%。
  (四)中国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
  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业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量近期增长趋缓,开工率下降,市场份额呈增长趋势。生产企业销售价格明显下降,销售收入增长趋缓,税前利润总体明显下降。就业人数增长趋缓且近期呈下降趋势,人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业受到了严重损害,且在近期表现更为明显。
  三、进口与严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进口增长是造成国内产业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进口至中国的无取向冷轧硅电钢进口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98-2000年均比上年有很大幅度增长。与之相对应,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产业各项指标也出现恶化趋势,这种指标的恶化在2001年表现得更加明显。国家经贸委据此认为,无取向冷轧硅电钢进口量增长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进口增长与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国内产业的损害并非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1.国内需求的变化。1997-2001年,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长较快,2001年比1997年增长222.97%。国内表观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对国内产业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表观消费量的变化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2.消费模式的变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没有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替代产品,也没有限制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使用的政策变化,因此,没有出现由于其他替代产品的产生导致的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市场的萎缩。
  3.国内产业经营管理的变化。1997-2001年,中国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生产企业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比1997年上升264.30%,年均上升38.15%。上述因素表明,国内产业经营情况的变化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是正面的,不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
  4.技术进步的影响。1997-2001年,中国钢铁工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技术水平,中国国内产业所受损害并非由于技术落后造成的。
  5.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出口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调查期内中国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的出口数量占被调查企业总销售量的比例均在6%以下,出口并未对国内产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其他因素分析。
  国家经贸委认为,国内产业总产量在1997-2001年有较大增长,年均增长42.86%,全国总产量增长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无取向冷轧硅电钢供应量的扩大,行业内竞争加剧,给国内产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国家经贸委认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与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裁定
  根据上述事实、证据及分析,国家经贸委最终裁定,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增长造成了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进口增长与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产品五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产品序号11)

  一、被调查产品、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与国内产业
  被调查产品是进口至中国的厚度小于4.75毫米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
  被调查产品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是72193200、72193300、72193400、72193500、72202000。
  冷轧不锈钢薄板(带)的生产过程是使用不锈钢热轧卷做原料,经酸洗发白之后,在室温状态下轧制,表面与热轧不锈钢相比相对光滑细腻,厚度小于4.75毫米,成品有卷或单张的平板。色泽通常为泛白色,有一定亮度。被调查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是将不锈钢热卷先退火,经酸洗后冷轧(需要时进行第二次冷轧及热处理),并根据用户对表面要求进行修磨、抛光等各类处理,再进行剪切包装。该产品具有优良的不锈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高韧性、热稳定性、外观精美、易于成型、使用寿命长的综合性能,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航天、海洋、机械、电子、纺织、核工业、电力、汽车、家电、通讯、食品、制药、冶金、交通、建筑、装潢和景观工程等行业。
  中国国内生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与被调查产品在物理特性、化学性能上没有区别,生产工艺相似,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在销售特点、海关税则分类等方面也相类似。因此,国家经贸委认定中国国内生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带)与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