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进有重组价值、社会影响较大的证券公司的重组工作。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会同山东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对天同证券、西南证券和新疆证券进行了重组。重组中,在解决证券公司资本金不足、流动性困难等财务问题的同时,着力于促进证券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控机制,加强证券公司的制度建设和创新。
(三)进一步加强保险市场制度性建设
完善保险市场规章制度,规范保险业务。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发布《
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对健康保险业务经营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规范。该办法是我国保险业第一部专门规范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部门规章,对促进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推动产品创新、规范市场行为、保护被保险人权益和改善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保险公司管理,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保监会发布《
保险公司设立境外保险类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保险公司设立境外保险类机构的活动的管理,防范保险业风险,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发布《
非保险机构投资境外保险类企业管理办法》,加强对非保险机构在境外投资保险类企业的监管,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美国经济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强劲增长后,第二和第三季度有所放缓。欧元区经济和日本经济稳步回升。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际原油价格8月份以来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但价格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性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经济失衡仍是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5.1%,比4月份的预测高0.3个百分点;2006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长为8.9%,比4月份的预测高0.9个百分点。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在经历了第一季度5.6%的强劲增长之后,第二和第三季度GDP增长率3为2.6%和1.6%,呈现放缓态势。由于经济增速减缓和能源价格下跌,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缓,第三季度各月同比CPI分别为4.1%、3.8%和2.1%,平均为3.3%,低于前两个季度3.6%和4.0%的水平。就业状况基本稳定,第三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4.8% 4.7%和4.6%,平均为4.7%,与前两个季度基本持平。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8月达到522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58.2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在9月30日结束的2006财年中,财政赤字大幅下降至2477亿美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由2004
3 季节调整后折年率。2006年前三季度各季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3.5%、2.9%。 24
财年3.6%的历史最高值下降至四年来的最低点1.9%。
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第一、二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2.1%和2.6%。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第三季度各月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同比分别上涨2.4%、2.3%和1.8%,平均为2.2%,比第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第三季度各月失业率均为7.8%,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8月,贸易逆差为201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顺差198亿欧元 。
日本经济稳步回升。第一、二季度GDP分别同比增长3.4%和2.5%。居民消费和国内设备投资增长较快,出口增长强劲。第三季度各月CPI同比分别上涨0.3%、0.9%和0.6%,连续实现正增长。第三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4.1%、4.1%和4.2%,与前两个季度基本持平。第三季度,贸易顺差为2.1万亿日元,同比增加7.9%。
2006年以来,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通胀压力有所增强。其中,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在内需和外贸的带动下,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拉美经济则在经历了一季度的高速增长之后有所减缓。
(二) 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2006年以来,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弱,5月上旬达到年初以来的最低点,此后美元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振荡和反弹。9月29日,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分别收于1.2671美元/欧元和118.17日元/美元,美元对欧元较年初贬值6.7%,美元对日元较年初升值0.23%。
国际主要债券收益率2006年前7个月呈稳步上升态势,7月中旬开始下行走势,9月中旬以来出现止跌回稳的迹象。9月29日,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4.63%、3.71%和1.67%,比年初分别提高0.26、0.38和0.23个百分点。
2006年前4个月全球股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势头,但从5月初开始,由于受到初级商品价格高企和对通货膨胀担忧的影响,全球主要股市出现了大幅下挫,直到7月份各主要股指才止跌企稳并逐步反弹。9月29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收于11679点和2258点,较年初分别上涨7.67%和0.62%;欧元区STOXX50指数收于3551点,较年初上涨5.68%;日经225指数收于16128点,较年初下跌1.4%。
受美联储暂停加息和经济预期影响,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在6月29日达到年初以来的高峰后开始缓慢下行。9月末,一年期美元Libor为5.298%,比上月下降0.11个百分点,比6月末的最高点下降0.4个百分点;受经济前景和欧央行加息预期鼓舞,1年期欧元同业拆借利率一路上升,9月末已升至3.716%的高点,比上月上升0.096个百分点,比6月末上升0.2个百分点。
(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06年,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分别于1月31日、3月28日、5月10日和6月29日分别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达到5.25%。之后三次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均维持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水平不变。欧洲中央银行于3月2日、6月8日、8月3日和10月5日分别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上调25个基点,达到三年多来最高水平3.25%。日本银行于3月9日决定结束现行的“总量宽松政策”,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设立的往来账户余额改为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并于7月14日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零调高至0.25%,这是日本银行六年来的首次升息。英格兰银行也于8月3日和11月9日分别加息25个基点,回购利率达到5%。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高位趋缓,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价格稳定。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基础不稳固、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继续加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半年低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比上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持平;贸易顺差10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5亿美元。
(一)国内需求平稳增长,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国外需求保持增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同比实际增长11.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有所扩大,但县域居民消费增速仍慢于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增速。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2.6%,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总体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7%,同比上升9.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仍在高位运行。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7.2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低2.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2万亿元,同比增长28.2%,增幅比上半年回落3.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4.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金融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高,均超过40%。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3.4%和33.8%,分别比上半年回落12.2和4.8个百分点。总体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投资规模依然偏大,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高达49.9%,同比上升9.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