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三季度

  进出口增速加快,但出口增速继续高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扩大。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累计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增长26.5%,进口增长21.7%,贸易顺差为1098.5亿美元,超过2005年全年水平。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4%,同比回落19.4个百分点。

┌─────────────────────────────────┐
│      专栏 4:我国贸易顺差的来源与成因分析         │
│                                 │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1-2005年,贸易│
│出口、进口累计分别为2.4万亿和2.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30.1%和28.3%。据│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出口、进口分别占世界出口总值和进口│
│总值的7.5%和6.3%,均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 │
│元,比2001年增长3.5倍;2006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增至1099亿美元,同 │
│比增长60.4%。                           │
│  统计分析显示,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世纪90年│
│代中期,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赚│
│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2001│
│年以来,一般贸易逆差与顺差交织,其他贸易持续逆差,但加工贸易顺差不│
│断扩大。2001-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年均增长28%,总额达4389亿美元, │
│对同期贸易顺差的贡献率为207%。2006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顺差1288亿美│
│元,对同期贸易顺差的贡献率为117%。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 │
│外商投资企业,它们不仅取得了加工贸易利润的较大份额,还通过转移定价│
│等方式获益,我国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工缴费收入。           │
│  外商直接投资高位增长,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增大。外资大量流向加工制│
│造业部门,带动国内生产能力增加和出口扩大。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72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4%,2001-2005年年均增长11.5%。据 │
│统计,2005年,制造业吸收了近60%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 │
│出口总额8317亿美元,创造贸易顺差567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外贸总额和顺 │
│差的59%和56%,比2001年增长2.2倍和6.7倍。据美国商会调查,2004年有75│
│%的美国在华企业赢利,投资收益率为19.2%,高于同期全球水平9.1个百分 │
│点。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3967亿元,同比增长14.8%。2005年我 │
│国前100家最大的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56家,比2003年增加了7家。   │
│  近年来,扣除来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顺差外,我国其他贸易方式│
│总体上还处于逆差。我国虽是外贸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偏│
│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算不上真正的贸易强国。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拥有商标的企业不足40%,高技术含 │
│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在电子产品和设│
│备出口中,大部分出口商品单位价值低于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同类商│
│品。                               │
│  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顺差与我国总体贸易顺差同时增长的情况综│
│合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
│造业从其他地区向我国转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
│,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加工制造│
│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近年来,全球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我国│
│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从东盟、韩国等亚洲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
│和半成品,经加工组装后,再向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亚洲国家向│
│美国和欧盟地区的部分直接出口转变为通过中国进行的间接出口。据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分别吸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当年出口的│
│21.8%、11.5%和8.3%,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1.4%和 │
│18.9%。与2001年相比,2005年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在我国进口中的份额 │
│分别上升了1.8、2和0.1个百分点,其在美国出口中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1、│
│1.1和0.7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比重上升了5.8个百分  │
│点。这表明,部分亚洲国家对美贸易顺差转化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   │
└─────────────────────────────────┘

  (二)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利润进一步提高
  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同比增长4.9%,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工业和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3%,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万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GDP构成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49.8:39.2。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4亿公斤,同比增长7%。秋粮长势良好。猪牛羊禽肉产量5669万吨,同比增长4.1%。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负增长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给农民进一步增收带来一定困难。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3%,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0.6%,畜牧业产品价格下降9.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升1.2%。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速小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增速,农户投资增速低于非农户投资增速。前三季度,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总体良好。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2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上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低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9.6%,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企业家景气问卷调查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判断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的比例高达35.2%,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季度提高2.0和0.6个百分点。

  (三)价格水平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保持平稳,但非食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稳中趋升。前三季度,CPI累计同比上涨1.3%,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1.2%、1.4%和1.3%。分类来看,第三季度,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1.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食品价格上涨1.5%,非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幅均比上半年有所提高。
  2、生产价格(PPI)同比涨幅有所反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仍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6.3%,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6.5%、5.7%和6.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6%和3.5%。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之差为3.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0.4个百分点,企业消化上游价格涨价的压力继续减轻。
  3、进出口价格涨幅差距扩大。前三季度各季,出口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0.8%、2.6%和4.7%,进口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0%、2.6%和9.1%。第三季度,进口价格涨幅远高于出口价格涨幅,进出口价格涨幅差距扩大。
  4、劳动报酬增加较快。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559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月平均工资为1638元,同比增长14.7%;集体经济单位月平均工资941元,同比增长16.3%;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月平均工资1552元,同比增长12.1%。
  5、GDP缩减指数继续回落。前三季度,我国GDP名义增长率为13.4%,实际增长率为10.7%,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差)为2.7%,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2.9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高7.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6.1%,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646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47亿元。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因为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20.4%,国内消费税增长15.9%,企业所得税增长42.9%,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增长21.6%。各项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0.9%,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增长15.2%,行政管理费增长14.2%。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