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际收支顺差继续扩大
国际收支总顺差扩大主要源于货物贸易顺差增加。上半年,国际收支总顺差1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同比增长36%;资本项目顺差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同比增长47%,对外汇储备增加额的贡献率达65%,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9月末达98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90亿美元。
外债总规模继续增加,短期外债占比较高,外债增幅较上年同期减缓。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29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6%,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1.5个百分点。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1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6.5%,占全部外债的55.8%,占比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
(六)行业分析
主要行业生产稳定增长,销售情况良好,多数行业利润继续提高,部分重工业行业的投资增速趋缓。前三季度,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18%,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速达29.8%;17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速在30%以上,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速达到105.2%;企业投资热情仍然较高,29个行业投资增速在28%以上,部分原材料工业和轻纺工业投资增速快速增长,但一些重工业行业投资开始回落。
煤、电、运供应较快增长,供需不平衡的形势继续缓解。前三季度,煤炭、原油和发电量分别为14.8亿吨、1.4亿吨和2.0万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1.7%、1.7%和12.9%。铁路完成货运量21.3亿吨,同比增长7.3%;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 25.2亿吨,同比增长17.5%。
1、房地产行业
第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增势平稳,土地开发面积继续高速增长。房屋销售价格涨势平稳,但部分地区房价涨幅较高。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进一步提高,购房贷款增速有所放缓。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商品住宅投资仍是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前三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比上年同期快2.1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同比增长29.5%,比上年同期加快8个百分点;办公楼投资、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其他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5.8%、16.9%和10.1%,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8个、7个和15个百分点。
土地购置面积有所减少,但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大幅上升。前三季度,全国完成土地购置面积2.4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6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比上年同期上升34.5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和空置面积的增幅保持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5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5%。9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为0.6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7%。
房屋销售价格涨势平稳,但部分地区房价涨幅较高。第三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比上季微降0.2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涨幅比上季度高0.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同比上涨幅度较高的五个城市分别是深圳(12.8%)、北京(9.7%)、大连(8.5%)、呼和浩特(8.3%)和厦门(8%)。上海自2005年12月以来各月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持续下降。
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进一步提高,但购房贷款增速有所放缓。9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076亿元,同比增长24.35%,增速比上年同期快5.5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67亿元,同比增长28.85%,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2.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10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2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消费热点,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整个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住房消费需求。2006年7月,针对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领域外商投资增长较快、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购买房地产比较活跃的状况,
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从市场准入、经营管理、机构和个人购房等方面对外资进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规范。下一步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的调节作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有色金属行业
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的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和加工,是国家基础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铜、铝、铅、锌四种常用金属占全国有色金属产量的93%以上,被广泛用于机械、建筑、电子、汽车、冶金、包装、国防和高科技等部门。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冶炼业比较发达、加工业发展很快、采选业相对落后。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有色金属需求的大幅增长,有色金属市场价格涨势迅猛,由此也拉动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投资和进出口快速增长,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2006年9月末,伦敦金属交易所铜、铝、铅、锌的价格同比上涨92.5%、38.5%、46.2%和138.1%。前三季度,国内市场铜、铝、铅和锌的现货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7.8%、21.7%、22.1%和96.3%。我国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不包括独立黄金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6%,出口同比增长43.7%,进口同比增长30.2%。进出口分产品看,铜、铝、铅、锌及其制品的出口分别增长124.3%、50.6%、45.9%和147.3%,进口分别增长18.9%、26.1%、-4.3%和76.2%。铝和铅为贸易顺差,铜和锌为贸易逆差。
前三季度,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我国有色金属投资结构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有色金属冶炼新开工项目投资总额明显下降,矿山和加工新开工项目投资有所增加,但矿产资源难以满足冶炼能力增长需要的矛盾以及一些不顾资源、环境、技术等外部条件的氧化铝、铜冶炼、铅锌冶炼的盲目投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006年以来,在前两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国家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贸易政策以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许多措施直接或间接涉及有色金属行业,如取消有色金属及废料的出口退税、降低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加快铝工业结构调整和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等。这些措施将对平衡国内有色金属的供求、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有色金属行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强节能降耗、解决初级产品加工能力过剩而高端产品过度依赖进口等问题。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预计我国经济增长在未来一段时期可能略有放缓,但由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总体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初步预计,2006年GDP增长将超过10%,CPI在1.5%左右。
国内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从投资需求看,虽然前期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土地和信贷调控以及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宏观调控措施已产生了一定的效应,2006年第三季度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我国储蓄率高、企业拥有大量自有资金、外资继续流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十一五”规划项目逐步启动等因素,投资反弹的压力也不容忽视。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3%以上。随着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居民收支预期也会逐渐改善。从进出口看,世界经济增长仍有望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出口保持一定增幅,但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出口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从下行风险看,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部分行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产能较快增长会抑制相关产品价格上升。从上行风险看,一是水、电、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会陆续上调,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高位运行,对PPI、CPI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二是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环境保护、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在治理污染、劳动保障、安全生产、职工工资等方面的成本会相应增加;三是各地投资冲动依然很强,投资增速有反弹的可能,未来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压力。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预期“物价上升”的占比升至44.2%,比第二季度提高6.8个百分点,为历史次高水平,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