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会议代表对公共课教育学课程、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影响公共课教育学课程开设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大环境中科学办教育的观念从理论到实践未能形成共识。“只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学教育理论也能当教师”的观念在社会上仍有一定影响,违背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现象仍未能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加之目前由于中小学教师职业未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报考师范院校却不想当教师,因此对教育学缺乏学习兴趣。
  二是一些师范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自身缺乏气候”,未能把教育学课程放在应有的地位。没有把学术性和师范性二者的关系很好地统一起来。因此,在一些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是公共课教育学教师队伍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教师数量不足,不稳定,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有的学校青年教师占70%左右),大多数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教系(科)的专业课内容不太熟悉,又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因此不进一步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就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是教育科研不能适应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如何配合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关部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宏观上指导不力。对于如何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教育学课程在师范院校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以及制定教学大纲,改善教学、实习条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或政策不配套。
  (三)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改革公共课教育学教材,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大家认为,公共课教育学兼有理论与应用学科两重性质,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很强的专业实践课。因此,教育学必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能解释教育现象,说明教育是什么,又能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说明如何进行教育。课程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但是当前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应用”两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会议指出,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