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资本充足率提高,资产质量改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同时,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正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巩固改革成果。根据《若干意见》的要求,有关部门正根据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借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改革经验,稳步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切实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同时,规范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与退出、组织机构、公司治理及经营行为,规范其组建审批的工作程序,为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对原有信托监管法规清理、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信托监管法规建设,逐步促使信托公司成为提供信托理财和产品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利于促进信托公司的科学发展,保护信托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一是资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实,资产质量得到改善。截至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采取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两种方式,共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安排资金支持1661亿元,占核定资金支持总额的99%。对先行试点的浙江等8省(市)辖内的285个县(市)兑付专项票据188亿元。根据监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按照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10.6%,比2002年末下降26.3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分别达到8.2%、8.0%、10.6%。二是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3月末,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2万亿元和2.9万亿元,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112%和107%。农业贷款余额1.4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7%;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3%。三是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法人机构组建工作明显加快。3月末,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共组建银行类机构103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4家、农村合作银行89家,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453家。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信用社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经营管理粗放,约束机制不健全;省级联社行政化管理倾向严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地方政府落实扶持政策不到位,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化解低于预期。总体看,要实现改革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对个人结汇和购汇实行5万美元年度总额管理。2007年第一季度,个人购汇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在便利个人总额内用汇的同时,加强对超限额结汇的真实性审核。二是继续加强贸易外汇收结汇管理。规范“关注企业”的核定,加强“关注企业”结汇的真实性审核。三是加强外资购买境内房地产及外资房地产企业外债和结汇管理。前2个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新签外债同比下降36.3%,外资购买房地产结汇同比下降31.8%。四是调整2007年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核定范围,分批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同时鼓励其通过国内货币市场拆借、掉期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五是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2007年1月14日,批准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扩大香港居民及企业所持有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渠道。
┌───────────────────────────────────────────┐
│ │
│ 专栏 2: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 │
│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形成的外汇盈余主要由国家集中管理和经营。2003 年以 │
│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开始快速增加,外汇持续流入,带来了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但我国外汇运│
│用的主体和方式仍比较单一,投资主体以国家为主,投资方式以金融资产为主。2005 年中国对外 │
│资产12182 亿美元,其中储备资产8257 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8189 亿美元),占67.8%;对外直 │
│接投资645亿美元,仅占5.3%。2006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增至10663 亿美元,而当年非金融类对外投│
│资只有733 亿美元。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产油国的经验看,民间对外投资都是平衡国际收│
│支的重要因素,投资方式中非金融投资都占据了相当比重。以日本为例,2005 年末对外资产中政 │
│府部门占24.5%,银行部门占24.5%,企业和个人则占51%。德国2005 年末对外资产中政府部门仅占│
│4.4%,银行部门占45.5%,企业和个人则占50%。2006 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1740 美元,按人均│
│国民收入与对外投资关系的国际经验,我国有望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阶段。从现实情况看,我│
│国是国际重要制造中心和主要大宗商品消费国,需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定供给、开拓│
│市场和规避风险。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扩大投资主体的范围,│
│拓展使用外汇的渠道。 │
│ 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需逐步放宽民间持有、购买外汇和境外投资的政策限│
│制,使企业和居民可保留国际收支各种项下的外汇收入,或以人民币购买外汇,然后自主在境外运│
│用,充分发挥不同经济主体对风险承受和偏好不同的特点,形成在国家整体意义上的不同层次风险│
│与收益相对应的外汇投资产品线。从各经济主体的需求出发重新配置外汇资源,有利于提高社会资│
│源的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还可以缓解外汇市场供求不平衡,加快实现外部经济均衡。 │
│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方式:│
│一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外汇投资机构,依照法律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
│二是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于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
│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三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转 │
│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
│业;五是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应从全球视角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实│
│施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 │
│ 在拓宽外汇运用的多种方式中,鼓励企业和个人的民间对外投资占有重要地位。从国际经验 │
│看,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推动民间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我国自2005 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已陆 │
│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放宽对民间持有和使用外汇的限制。一是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户事前审│
│批,提高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外汇的限额,允许有进口支付需求的企业提前购汇,简化│
│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二是进一步简化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手续,对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 │
│理,便利个人外汇收支;三是放宽境外直接投资购汇的限制,将境内外汇指定银行为我国境外投资│
│企业融资提供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由逐笔审批调整为年度余额管理;四是支持境内银行代客外汇│
│境外理财业务,截至2006年末,共批准15家银行134亿美元境外代客理财购汇额度。五是推动基金 │
│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境外证券投资试点;六是支持保险机构购汇对外投资。截至2006年末,共│
│批准15家保险公司51.74亿美元境外投资额度。 │
│ 今后为加快发展民间对外投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政策协调,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
│目可兑换,建立对外投资支持政策体系以及完善人民币汇率风险承担和转移机制等,创造良好的政│
│策环境。一是继续放宽企业、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增加企业、居民持有外汇的自由度;二是大力│
│拓展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三是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支持和担保体系;四是│
│通过政府外汇投资机构带动和支持民间对外投资。 │
│ 我国拓宽外汇运用方式不会影响美元资产。首先,我国是在外汇持续流入的背景下研究拓宽外│
│汇运用方式,因此主要是解决新增外汇的运用问题,不会涉及既有外汇资产,更不会大量出售美元│
│资产。其次,目前美元仍是各国外汇储备持有的主要资产,美国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具广│
│度、深度的成熟市场之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美元资产仍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民间│
│对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