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二00七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7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上升。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同比增加231.4亿美元。

  (一)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强劲,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国内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增速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4万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0.7万亿元,增长13.7%;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相差1.8个百分点,同比缩小0.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规模依然偏大、增长强劲。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万亿元,增长23.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万亿元,增长25.3%,增速比1-2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3万亿元,增长16.7%。分地区看,中部地区增长较快,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4%、35.8%和26.8%,中、西部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同比分别提高1.6和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城镇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20.3%、27%和24%,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开工项目和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在建项目和投资规模依然偏大。第一季度全国新开工项目3万个,同比减少229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万亿元,同比下降13.9%。施工项目9.3万个,同比增加5827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

  进出口贸易总体增长较快,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第一季度,进出口总额为4577亿美元,增长23.3%,增速同比减缓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21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增速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进口205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共同拉动下,第一季度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同比多增231亿美元。

  (二)产出大幅增长,企业经营效益继续提升

  第二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加快。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0.4万亿元,增长4.4%,增速同比减缓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6万亿元,增长13.2%,增速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1万亿元,增长9.9%,增速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播种面积略有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预计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9亿亩,比上年增长0.5%,连续4年增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有利于农民增收。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效益继续提升。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增长43.8%,增幅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一方面表明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改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更多强调公允价值计量,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有可能总体上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企业总体经营景气指数达30.3%,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提高

  2007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逐月提高。第一季度各月,CPI同比分别上涨2.2%、2.7%和3.3%,平均为2.7%,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第一季度,新涨价因素1.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4%;基期因素1.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6.2%,拉动CPI上涨2.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8%,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涨3.8%,对CPI上涨拉动作用也较大。

  第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逐月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较平稳,第一季度分别上涨4.1%和2.9%,涨幅分别比2006年全年减少1.9个和0.1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同比上涨7.3%,其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7.3%,畜牧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低于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

  出口价格同比涨幅提高较多,进口价格相对稳定。第一季度,进口价格比较稳定,各月同比分别上涨4.7%、4.8%和4.7%;出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4%、4.6%和5.9%。

  劳动报酬增加较快。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516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月平均工资为5913元,同比增长19.3%;集体经济单位月平均工资3251,同比增长17.1%;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月平均工资5319元,同比增长15.4%。

  GDP缩减指数明显上升。第一季度,我国GDP名义增长率为14.7%,实际增长率为11.1%,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差)为3.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2007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我国将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政府将逐渐放弃补贴,油价市场化迈入实质性阶段。新的成品油定价体系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加上炼油企业一定的成本和利润而产生国内成品油价格。 新的成品油定价体系的实行,将提高汽油、柴油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和成品油价格调整的频率,油价改革继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电力价格改革正在稳步推进。2006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实施电价调整方案,将25个省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分/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分/千瓦时。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宣布工业及居民用电价格上调。
  资源价格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长期被人为地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外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从长期看,资源价格改革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在短期可能会带来价格总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要合理把握价格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价格上涨和出台调整价格措施对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

  图4:2005年以来主要资源价格变动趋势图(略)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第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1.1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同比减慢5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0.45万亿元,同比增加0.15万亿元。

  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增长25.2%;国内增值税增长20.0%,国内消费税增长22.2%,进口产品消费税、增值税增长27.8%。第一季度,证券交易活跃,证券交易印花税122亿元,同比增长515.9%。

  财政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增长较快。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0.5%,教育支出增长22.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9.9%,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6.5%。

  (五)国际收支保持顺差格局

  第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快速增长。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795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比多增的原因:一是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第一季度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6%。二是金融机构和企业境外上市筹集外汇资金结汇也引起了外汇储备的相应增加。

  外债总规模增速略有回升。2006年末,我国外债余额323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19亿美元,增长14.9%,增速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下同)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长期外债增速同比提高较大。2006年末,短期外债余额183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75亿美元,增长17.6%;中长期外债余额139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45亿美元,增长11.6%。


┌──────────────────────────────────────────┐
│                                          │
│               专栏 4:国际收支格局分析               │
│                                          │
│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经济体在一定│
│时期内(通常为1 年)全部对外经济交往活动的综合记录,涵盖了一国居民(通常指在某一经济│
│体内居住一年以上)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全部交易。                   │
│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四个主要项目。│
│其中,经常账户下的交易反映了一国实体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体来看,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四部分。资本与金融账户包│
│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项。 金融账户包括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 │
│投资方式具体可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拥有的对外资│
│产,又称为官方储备或国际储备。具体包括外汇、黄金、特别提款权(SDR)和在基金组织的储 │
│备头寸等。外汇储备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我国从1996 年开始正式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  │
│度,并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5 版原则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1993 年以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 │
│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 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尤其是2001 年我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较快。2001-2005 年,经常项目顺差累计3282 亿美元,资│
│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累计2935 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同类项目累计顺差增长1.8 倍和3.7 │
│倍。受此推动,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截至2006 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 亿美元, │
│比2000 年底增长5.4 倍。                               │
│  近年来,经常项目顺差显著扩大,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 年,经常项目顺差 │
│占国际收支总顺差的96%,比上年高出24 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 的比重由2000 年的2.9│
│%增至2006 年的9.5%。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 年,货物贸易顺 │
│差2177 亿美元,占当期国际收支总顺差的84%。同时,服务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这主要与贸易│
│相关的运输、保险等项目逆差上升,旅游等收入增速放缓有关。2006 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88亿 │
│美元。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资产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扩大,收益项下逆差逐渐缩小,2006 年出 │
│现118 亿美元的顺差,比上年增长11%。经常转移项下顺差不断扩大,2006 年经常转移顺差292 │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                               │
│  2006 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顺差4%。其中,直接投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
│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几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在600 亿美元以上。尽管在“走│
│出去”战略的推动下,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大发展,但基数较小,直接投资项下仍是较大│
│的净流入。2006 年,直接投资顺差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6 倍。受境内金融机构外汇资产摆 │
│布、海外上市和外债变动等因素影响,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出入规模迅速扩大,波动│
│较大,逆差与顺差交替出现。                             │
│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大,积累时间长,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内外原因。我国工业化不断深 │
│化,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制造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加上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出口竞争力不│
│断提升,贸易顺差明显扩大。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投资机会吸│
│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国际产业加快转移,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加工制造业中心之一。由于国内│
│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国民储蓄持续大于国内投资,导致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同时,长期以来我国│
│较为重视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对资本流出则有一定的限制,加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 │
│好,推动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
│  我国国际收支大幅顺差和外汇储备较快增长,有利于增强我国对外支付和清偿能力,提高海│
│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防范国际收支风险,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国│
│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直接导致央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对货币调控的自主性和│
│有效性形成一定的制约。同时,国际收支大量顺差意味着大量资源流向沿海外向型经济部门,不│
│利于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                           │
│  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采取措施,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 │
│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具体包括: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教 │
│育和地区间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在调整结构、刺激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减少对出口的过度激励,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完善投融│
│资体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大劳工保护、能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执法力度,逐步消除内外│
│资企业的差别待遇;对外贸外资实行更加均衡的外汇管理政策,进一步便利企业进口用汇,大力│
│支持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重要产业的并购,更好满足市场主体对外金融投资的需求,加强外债借│
│用和结汇的管理。                                  │
└──────────────────────────────────────────┘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