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援一批”。采取“对口支援”、“千名医师下社区”、“老医生进社区”、“中医专家社区巡诊”等措施,充实社区卫生服务力量,帮助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水平。为鼓励大医院高职称离退休医生到社区坐诊、带教,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退休医生给予适当补助。
(四)“下去一批”。开展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医生每人每年下社区服务一周活动,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半年以上”政策,实施大医院专家下社区、区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可挂编流动或下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计划,积极引导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四、以创新机制为核心,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基本药物进社区机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居民实际用药情况,在《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内选择社区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药物,以市(州)或区(市)为单位,由政府集中招标确定基本药物的生产、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降低药品加成率,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基本用药零加价销售试点,以弱化药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作用并让城市居民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因政府集中采购、低加价或零加价销售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当地政府应进行补偿,确保严格使用、管理基本用药,切实降低药品费用、减轻群众负担。
(二)改革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开展绩效考核。以“改善服务、减少浪费、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原则,取消医疗机构对科室和个人的经济创收指标,建立以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及“六位一体”服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体系;实行岗位管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人员招聘、聘用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进行管理。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采用定编不定人的办法实行公开竞聘,严格准入资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做到“因事设岗、按岗定酬、竞聘上岗”;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工作与利益脱钩、服务与责任挂钩”和“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适当拉开个人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全科团队倾斜,形成重技能、重质量、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三)建立政府经费有效投入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即在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政府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的前提下,建立资金筹集分配、经费核定和绩效考评体系,根据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考评情况划拨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核心是核定收支,收支挂钩,收入上缴,全额拨付,即按照“全面预算、控制成本、体现公益”的要求,政府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药品等全部收入上缴财政,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