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环境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昌市一直把公共交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造福百姓的重要工程。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我市现有南昌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和南昌机场公交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交企业。至2008年底,全市共拥有公共汽电车2518辆,营运线路132条,候车站点数3515个,候车站台数828个,线路总长度2882.95公里,完成年客运总量5.23亿人次。出租汽车企业24家,出租汽车总量为3673辆。
(二)城市大气环境状况
目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情况良好。2008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其中优57天、良287天),优良率为94.0%。与上年度相比,全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略降2.3%;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浓度下降7.4%,二氧化氮浓度上升5.9%,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基本持平。降水酸度比上年均略有减轻。城区和郊区酸雨频率分别为92.2%和57.6%,比上年分别下降了5.0和32.4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达标率为100%。1-12月份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机动车排放对我市城市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公众对公共交通需求的大幅增长,不少公交车辆使用年限较长,只能达到国Ⅰ、国Ⅱ排放标准,污染严重的问题,急需更新。影响了我市构建“花园城市、绿色南昌”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对我市推进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为了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我市于2006年出台了《
南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按工作进度要求,我市公交系统将在2012年以前把市区主要道路公交车全部更换为达国Ⅲ排放标准的空调公交车。生态资源已经成为南昌第一资源,环境品牌成为南昌第一品牌。这为变革之中的南昌实现和谐崛起积蓄着强大的生态内能,为曾经闪耀红色光芒的革命圣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孕育出绿色新辉煌。政府财政补助下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必将加快公交车辆更新的步伐。
(三)汽车制造产业情况
南昌汽车产业历史悠久。1968年4月江西汽车制造厂第一批井冈山牌汽车投产标志着南昌汽车工业的诞生。江铃集团的广告词“千里江铃一日还”曾代表着南昌汽车走红大江南北。经过多年发展,汽车工业已成为南昌市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南昌拥有各类汽车工业企业223家,其中整车制造企业4家(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江西消防车辆厂、南昌江铃新动力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专用改装车厂3家(江铃专用车辆厂、江铃改装厂总厂、江西凯马百路佳客车有限公司),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60余家。至2008年底,全行业资产185余亿元,已形成年产汽车22万辆的生产能力。2008年全市汽车产量103646辆,汽车工业产值166.8亿元,同比增长13.33%;全市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9亿元,利税总额15亿元。2008年整车出口11568辆。
(四)新能源汽车研发情况
悠久的汽车制造业历史和长期的技术积累形成了南昌市较强的汽车研发能力。全市拥有4家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分别是“江铃股份产品开发技术中心”、“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铃控股公司技术中心”和“江铃汽车集团技术开发中心”。其中“江铃股份产品开发技术中心”是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在电动汽车的开发方面具备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江铃集团与万向集团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瑞华集团和南昌大学等多家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制造公司进行了技术和产品的深度合作,并成功开发了全顺电动服务车、陆风风华电动经济型轿车等多款产品,正在研发皮卡电动汽车和轻卡工程抢险车等新产品,并实现小批量订单生产。目前,采用锰酸铁锂电池为动力的全顺纯电动服务汽车已销售17台,在电信运营企业、市政服务部门、电力企业、售货服务等单位试点应用,效果良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采用硅酸盐电池为动力的风华轿车已开发成功,其细分市场为特定城市或地区上下班族的交通工具、社区电动车,及旅游城市的租赁、国外等市场。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和超级电容为动力的电动车目前正在研发过程中,其细分市场重点对城市运行管理领域的公交车、高压冲洗车、道路清障车、垃圾收集车、渣土运输车和电力工程车等6大类15个车型。
“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南昌大学和江铃汽车集团联合组建的汽车研究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汽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在纳米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超级电容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南昌大学和江铃已经研制出了纯电动汽车,并已运往意大利米兰参加国际车展。南昌大学和江西昌河汽车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昌河新款爱迪尔II车型合作研制出了纯电动汽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现在正在进入产业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