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能技术进步深入开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坚持节能投入不动摇,把节能技术进步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资金短缺情况下,节能投入力度不减,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加大节能技术创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有35家企业设立节能研发资金,共计5亿元,推动了一批节能关键技术的突破。有83家企业设立了专项节能技改资金,共计45.5亿元,项目竣工后可实现节能量74.3万吨标准煤。部分企业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取得良好效果。
(四)节能法律、法规逐步落实。依法开展节能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节能法律、法规,落实国家及省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自觉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没有发生违法、违规案件。大多数企业对主要用能设备制定了能耗定额管理制度,确定定额标准,定期组织检查;新、改、扩建项目按照节能设计规范和用能标准进行设计,按要求编制节能篇章,按规定进行节能评估审查。
(五)节能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加强能源消耗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的管理,按季度报送企业能源消耗统计报表,按要求上报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多数企业充实了车间、班组能源统计力量,制定管理办法,完善统计报表。进一步提高能源计量器具和仪表配备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按要求对计量器具进行维护,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将能源计量与企业的用能管理和各项考核相挂钩。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宣传与培训,定期组织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和操作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多数企业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实现持证上岗。
从考核情况看,节能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节能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少数企业没有落实重点用能设备能耗定额管理制度,新、改、扩建项目没有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的有关规定。二是节能工作投入不足。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对节能技术研发重视不够,自主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节能技改投入不足。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部分企业能源管理人员业务不精、素质不高。
三、考核结果
通过对国家重点用能企业2009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综合评分,97家企业中,58家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占59.8%;35家为完成等级,占36.08%;3家为基本完成等级,占3.09%;1家为未完成等级,占1.03%。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