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者在病愈之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纷纷送来“红包”和物品,马庆军医生全都婉言谢绝,实在推辞不掉,就暂且收下,事后上交医院。2007年全年,马庆军上交到医院的“红包”数为全院最多。20年如一日,马庆军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行医准则: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三、学术追求 永无休止
医学是常新的,如果不紧跟着时代的节奏,很有可能被时代甩下。而马庆军对新事物的热情“在整个骨科界都是出了名的”。
他每天深夜1点休息,凌晨5点起床,目的很简单:抓紧时间读文献。“读书读书!”没事他总喜欢这样说。
他还喜欢听讲座,无论哪个学科的前沿讲座他都感兴趣。“去听听嘛,又没坏处。”
骨科新技术“打压置骨术”在国内开展还不多,马庆军却了解得十分透彻,讲起来旁征博引,十分熟稔。
“老马最大的特点就是书读得多,基础知识很扎实。”提起与自己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北医三院骨科副主任张克说,老马爱读书“在整个骨科界都是出了名的”。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博览群书是马庆军最大的爱好。文学典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他都爱不释手。对于知识的热爱、渴求,马庆军有着最为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灯下苦读,乐在其中。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转化为学术科研上的累累硕果。马庆军在骨科基础科研方面造诣深厚。他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从事骨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他身先垂范,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他参与了卫生部“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颈椎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研究”等重大课题。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骨折的局部基因治疗”,以及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等三项。参与编写、编译《创伤骨科学》、《脊柱外科学》、《外科学》等5部;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建树性学术论文50余篇。2003年获卫生部人事司及中华医学会的骨科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三等奖。曾多次赴国外进行讲学和交流。
作为中华骨科学会基础学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马庆军还义务承担了许多该学组学术会议的组织和筹备工作,为推动我国骨科基础研究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同时兼任中国老年学会脊柱关节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华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等。国内骨科学界只要开展与基础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马庆军都是主办方必邀的重要演讲嘉宾。他清晰的科研思路,鲜明的学术观点备受学界同道推崇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