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作为骨科主管教学科研的主任,马庆军在科室的科研教学工作上倾注了无数心血。2007年,北医三院骨科荣获教育部授予的“创新团队”称号,成为国内第一个被授予这一称号的临床科室。骨科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仅2008年一年就发表SCI论文近20篇;科室科研项目经费“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已超过1千万元。北医三院骨科在国际学界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扩大。骨科医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或展板交流;德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医生也开始来到北医三院进修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他热爱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科研教学模式、方法。马庆军始终思考和尝试着利用“科研育人”的教学理念,为骨科科研教学设计一个新的科研教育平台。其借助于自身承担的教改和科研课题,经过多年的设计、研究、实践和修改,马庆军建立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和探究动机,以学生为主的骨科科研教学体制,开设了“学生论坛”、“Seminar(科研讨论会)”等。在“科研讨论会”中,马庆军用DV录下学生们发言的精彩瞬间,鼓励、褒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悉心的指导。这种方式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认为“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会了问与答和利用质疑的科学思维”。不少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5个第一--第一次查文献、第一次阅读英文文献、第一次做PowerPoint、第一次做报告和第一次录像。这种科研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他指导过的研究生在相关医疗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马庆军从事医学教学研究20余年,培养了无数专业人才。马庆军深知在科研教学中身教重于言传,他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外科操作实践性强,在手术中马庆军边做边教,术中意外的老到处理、精巧的手术思路都让学生受益匪浅。一次,一位年轻医生在做腰椎手术时,暴露椎管时出现意外。面对突发情况,马庆军沉着冷静,凭着多年的经验细心指导年轻医生继续操作,病人术后恢复很好。
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与研究生讨论课题,研究手术方案。经常关心研究生的科研进展,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从学生论文最初的立题选择到最后定稿标点符号的修改,他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一次外出开会回来,马庆军交给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吴奉梁一大叠复印的材料。原来马庆军在外地开会听到这个内容与学生的论文有关系,就特地复印一份带回来。“你能感觉到,老师的心都在你身上。”吴奉梁说。
2010年5月,马庆军有五名学生准备申请答辩毕业,同时他还承担着大量的外院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工作以及国内兄弟院校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遴选材料的评阅工作。为了让他这些得意门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答辩,马庆军不顾病情危重,每天清晨四点多就起床批改论文,每一个专业名词、每一句研究描述都亲自修改推敲,直到他觉得满意为止。这期间学生们经常被他叫到家中当面进行论文指导,还经常把学生留在家中吃饭。黑色的五月过去了,经过这段时间的辛劳,学生们都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答辩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是马庆军的病情却进一步恶化,腹水、浮肿接连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