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口岸。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期竣工投用,铁路口岸通过能力达48万标箱,比“十五”期末增长2300%。2010年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00标箱,比“十五”期末增长1428%,年均增长73%。
(三)口岸大通关建设稳步推进。
强化口岸联动协作机制。发挥政府口岸管理、通关查验、生产经营的联动协作作用,强化航空和水运口岸联席协作会议机制,出台《航空口岸提高服务水平联动协作办法》,优化水运口岸现场查验和多式联运监管流程。
推行全天候口岸通关工作制。实行“5+2”、24小时预约通关、通关110、大客户协调员等便利化措施,通关效率显著提高。
建成地方电子口岸实体平台。率先在西部完成电子口岸虚拟平台向实体平台转换,上线运行保税监管辅助系统、出口运抵申报系统、空运舱单信息系统等 13个应用项目。
深化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建立了沪渝川跨区域口岸大通关协作机制,探索长江通道“大通关”合作模式。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海关区域通关改革,与上海、深圳等22个地区建立了通关合作关系,合作区域由长江流域扩大至泛珠三角地区,区域通关货运量占全市口岸货物总量的60%。实行检验检疫直通放行和出口货物绿色通道,扩大了试点企业、试点口岸和运输方式范围。
(四)口岸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海关机场办事处升格为机场海关,新设机场海关缉私局、海关化验中心、公安口岸签证机构、寸滩海关、寸滩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永川检验检疫办事处,涪陵海关办事处建成开关,口岸服务进一步适应了全市外向型产业发展需要。为强化政府口岸协调,市政府口岸管理机构调整至市外经贸委。
二、“十二五”时期重庆口岸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总体目标,扩大口岸开放,加快口岸发展,合理配置口岸资源,科学规划口岸布局,优化口岸通关服务,建设畅通高效的内陆--流口岸。
(二)规划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服务重庆外向型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主城区和沿江区县口岸布局,发挥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功能作用,建设重点突出、功能互补、运转高效的口岸体系。
一一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立足本地,服务周边,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满足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口岸建设、管理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