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中医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开展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执业中药师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在职中医药人员。建立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中医执业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壮大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五、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深化中医药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资源整合,加强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着力打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高地。鼓励、引导和支持中医药实验室建设,力争新建国家重点研究室2个、三级实验室3个。
(二)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
组织开展3-5个重大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力争在临床疗效方面有重大突破。支持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三)做好中医药理论与技术传承。
组织开展全市近代名中医的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研究和医案整理工作。在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设立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积极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独特技术。
(四)支持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利用。
鼓励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中药制剂,简化中药制剂审批过程。支持医疗机构委托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中药制剂在全市医疗机构中调剂使用。
六、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一)加强中药资源保护。
开展全市中药资源普查,加快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大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品种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和繁育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促进中药资源恢复与增长。
(二)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实施“中药种植万元增收科技示范工程”,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采用“公司+基地+科研+农户”、“订单药业”、“股田制”等模式,建立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基地,提升中药材种植业水平和中药材质量。重点支持青蒿、黄连、丹皮、金银花等道地优势特色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到2015年,建成100万亩优质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立5-10个通过GAP认证的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10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