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导航、金融机具、电子衡器、数控机床等嵌入式软件产品,提高装备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水平;重点发展金融、财政、住房、财务管理、信息安全、医院管理等领域的软件产品;突破信息增值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应用软件,发展网络游戏软件、大型数字动画软件、动画引擎、游戏开发工具软件。重点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和工业设计服务,承接国内外软件开发,重点发展日韩外包业务,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同时兼顾国内外包业务。
7.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微机电传感器MEMS、称重计量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装置等传感器;大力发展传感网无线通信系统、水文无线传感网、以视频为主的高智能化音视频传感网、高智能视觉传感器和高智能视觉传输协议、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无线传感网家电控制系统、实时在线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雷达卫星影像处理平台监测系统、智能门锁系统和智能照明系统等。
(二)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有关要求,为转变发展方式、开启二次创业,努力将常州建设成为全省创新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在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中走在前列,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在突出加快“一核八园”(即科教城,创意、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车辆、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等八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光伏产业以高新区、金坛市和武进区为主,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区、武进区、钟楼区、溧阳市和戚墅堰区为主,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动漫等产业以高新区和武进区为主,智能电网以高新区、溧阳市和钟楼区为主,节能环保产业以高新区和武进区为主,新材料产业以高新区、武进区和钟楼区为主,风电装备产业以武进区和溧阳为主,新医药产业以高新区和天宁为主的产业布局。
五、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举措
(一)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是集中资源加快园区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引导市场向规划预期的方向和目标配置资源,加快形成优质资源的集聚效应。强化新兴产业基地(园区)发展规划的空间约束功能,按照全市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推进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通过集聚集约集中发展,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凸显区域竞争优势。二是突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抓住国家和省正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领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契机,依托“一核八园”的产业布局,集聚资源,选择有主导产品、有创新能力、有发展潜力、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源。推动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特色产业基地集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二)加强招商引资,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大有效投入,抓在建项目。对已经列入省、市级盘子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明确一个牵头部门主抓,确保列入盘子的项目快开工、早投产。围绕国家、省、市新兴产业确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色的新兴产业产品结构体系,打造产业优势。实施一批用新兴产业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促进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档次和技术水平,扩大产品的应用面,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二是加快兼并重组,抓龙头企业。鼓励有一定技术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引导企业树立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理念,完善产业链生产环节,形成系列产品规模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每个产业重点培育壮大5-10个有市场、有潜力、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抓战略引进。围绕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国际、国内500强等战略投资的对接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的对接沟通,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加大有利于新兴产业集群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基础性、核心配套产品或关键配套环节项目的引进,带动配套体系的完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大建设项目及相关技术,积极承接与吸纳国内外新兴产业和研发机构的转移。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