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
为进一步推动种苗产业健康规范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现有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种苗产业已逐渐成长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重要新兴产业。2010年,全市种植业良种覆盖率已达96%以上,在瓜菜集约化育苗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年育苗能力达到8000万株,处于全省领先位置;畜牧良种化程度较高,各类种畜禽存栏量120万头(只)。苗木花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年出圃合格苗木2.2亿株,花卉种植面积2.1万亩,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水产良种繁育能力不断提升,种苗年繁育量达到3亿尾。种苗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林、畜、渔各行业累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60余个,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总数达160多个,获得种苗专项科技成果100多项。种苗产业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物化表现和主要载体,对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日益提升,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重要物质支撑,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工程。
(二)存在问题。一是创新不强。种苗自主研发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较难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设施瓜菜和畜禽良种基本上由国外品种主导。二是保护不力。种质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保护,众多传统特色名产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三是机制不活。种苗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衔接不够紧密,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型种苗得不到及时引进和大范围推广。四是规模不大。种苗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的状况,设施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国外知名公司抗衡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都市型、城郊型“两型”农业建设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强化政府引导、扶持、调控和监管,走基础性研究开发和商业化育种育苗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培育壮大种苗产业市场主体,大力提升种苗产业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市种苗产业良性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市场主体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自主选择要素投入和产业发展方向。
2.引推结合,多元创新。引进和推广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为动力,坚持研发、保护、引进、繁育、推广一起抓,形成多元发展局面。
3.突出重点,规模布局。突出自有知识产权创新、种质资源保护、集约化育苗等重点,打造种苗产业新优势。引导种苗企业科学确定产业布局和战略重点,形成规模化格局。
4.质量优先,注重实效。着力提高种苗产业发展质量,推动种苗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
(三)发展目标。经过5年努力,全市种苗产业规模明显扩张,产品质量有效改善,产品结构显著优化,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把我市种苗产业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功能配套、运行灵活、实力较强,具有市场化、集约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水平和竞争能力,能够适应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体系。
1.种植业。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更新换代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型瓜菜集约化育苗繁育基地发展到10个,集约化商品苗年生产能力达到10亿株,培育20家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以立足济南、服务全省、面向全国为宗旨,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蔬菜集约化育苗研发中心、生产中心、集散中心等3大“中心”。
2.畜牧业。通过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幅度提高良种畜禽供种能力,确保全市肉羊、肉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80%,奶牛、生猪、蛋鸡全部实现良种化。
3.苗木花卉业。收集、保存林木花卉种质资源,创新种质资源20份,新发展苗木花卉生产面积4万亩,各类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发展到16万亩。
4.水产业。现代渔业种苗繁育体系基本建成,水产种苗繁育基地面积达到4000亩,年生产种苗4亿尾,水产优良种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市水产种苗繁育的区域性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建设农作物种苗产业体系。
1.强力推进种业创新工程。
(1)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建立新型种苗研发体系。发挥市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龙头作用,整合全市农业科技资源,强化进口品种国产化的研究和国产品种的提纯复壮,选育3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提升种苗产业整体研发水平。
(2)以本地特色品种为重点,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1处农作物种质资源区域库,对我市明水香稻、龙山小米、唐王大白菜、北园白莲藕、章丘大葱、鲍家芹菜、野生食用菌等特色品种,做好挖掘、鉴定、评价、保护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整理、提纯复壮、驯化改良,用于育种或开发应用。
(3)以实验、示范为重点,建立外来良种引进体系。加大对粮食、经济作物国内外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展示任务,建立完善实验评价和品种评价机制。完成300个新品种的引种、试验、鉴定任务,筛选出适应性强、应用价值高的品种作为推广储备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