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信电局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信息产业依旧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具活力和快速发展的产业。信息产品的加工生产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IT企业加快由以制造为主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转型,离岸IT外包成为高速成长的新的发展模式;国内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这一趋势,一方面为无锡发挥在集成电路、元器件制造等领域形成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引进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信息产品制造业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掌握绝大部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对关键技术向国外转移依旧采取分类限制。无锡必须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自主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商用化、产业化,抓住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型,才能真正做强信息产业,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时期,无锡正处于推动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迈向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先进,则经济社会发达;信息化落后,则经济社会落后。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化条件下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客观要求。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造独特的发展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认清形势,看清路子,理清思路,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勇气和务实的态度去全力推进信息化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形势新变化,围绕“四城”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惠及全民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整合、优化、共享、外包”八字方针,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探索,加快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加快“四化”融合进程,大力提升优势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构建高效、智能、扁平、互动的信息化体系和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信息产业集群,努力打造辐射全国的“物联网发展特区”,努力建设引领世界的“数据银行”发展体系,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和开发利用,坚持以信息化便利市民生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功能,保障城市安全,带动无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我市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均等
  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普及、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缩小数字鸿沟,让民众普遍受益、长期受益,让社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真正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民众更便利地获取、使用与分享信息和服务,以信息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普惠化。
  2.感知聚集,信息善治
  深入落实“感知中国”国家战略,把握无锡发展历史性重大机遇,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加大力度建设感知“特区”,形成人才、资金、技术、专利的汇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以感知信息的深度利用带动全市其它信息资源融合利用,以建设全国性“数据银行”引领国家信息善治模式的发展。
  3.统筹规划,融合发展
  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有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融合发展。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壮大规模与增强优势相结合,把握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和本市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瞄准信息产业高端、前沿技术,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标准制定、技术专利等领域掌握话语权,加快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调高、调优产业。
  4.整合优化,共享外包
  按照“整合、优化、共享、外包”的发展方针,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打破条块分割,优化信息化管理体制,推动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集约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更新维护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确保信息资源的规范性、时效性、准确性。
  5.合作创新,层级提升
  紧密跟踪世界信息化潮流,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外部引进与内部联合相结合,加强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对接并融入上海与长三角经济区,构建独特的发展竞争力。大力培育技术创新体系,激活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动力。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不断强化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提升集成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层级提升。
  6.政府主导,多元运维
  加大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益。
  (三)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5年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到“十二五”期末,无锡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处于前3,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地区)同等规模城市先进水平。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先进完善,信息要素配置合理,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信息技术深度渗透,信息服务高效便捷,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强,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建成具有“电子皮肤、全面感知”、“数据银行、融合共享”、“精细管理、精益运行”、“信息善治、高效决策”为特征的“感知特区”。打造产能内需增长、产业结构层级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的信息产业集群,把无锡建成具有鲜明特色、重要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制造和产品出口基地、技术研发高地、优势产业聚集地,形成创新引领、集约高效、信息福利、普惠全民的信息化发展新模式。
  1.基础设施先进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形成覆盖全市、高速互联、安全可靠和业务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在无锡全面现代化建设中支撑作用显著,城乡数字差距明显缩小。人均拥有移动信息终端超过2台(部),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超过90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 %,城市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20兆比特每秒以上,农村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8兆比特每秒以上,商业楼宇、园区、小区全面实现100兆以上的接入能力。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信息采集与传感设备的部署合理有效,能满足“感知无锡”建设的要求。
  2.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信息产业集群取得实效
  信息产业作为全市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坚持培育和发展下一代战略性新兴电子产业与调整优化现有电子产业“双轮齐转”,以打造千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下一代战略性新兴电子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节能环保、微电子、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五大新兴产业,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基础元器件等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信息品牌和企业,形成一批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到2015年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信息设备和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产业技术能级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增强。
  3.信息资源深度融合,共享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数据银行基本建成,信息采集手段全面、实时、有效,信息资源共享和有偿服务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数据融合与交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经济与社会运行、企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和行业领域专用数据库满足政务业务应用和管理决策需求。多态势感知数据库初步建立,数据银行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成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支撑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信息技术深度渗透,经济社会应用效益明显。电子政务成为各级政府实现业务处理、事务受理、服务办理的基本手段,100%的行政许可事项可网上办理和网上查询,100%的政府行政事项网上实时公开,构建起“可用、可亲、可信、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电子商务成为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的重要方式,80%以上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基本建立起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服务和监管体系。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结合,物联网技术普遍应用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行业应用,“感知交通”、“感知医疗”等示范项目全面建成,城市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4.信息化环境优化完善,“无锡模式”引领发展
  全市信息化建设治理体系优化完善,以信息善治、机制创新为特征的无锡信息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无锡市信息化促进条例”颁布施行,首席信息主管制度(CIO)和信息化绩效评价制度等在政府、企业得到全面推广,市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不断完善。政府引导与市场投入相结合的信息化投资模式和建维模式基本形成,信息化服务外包全面推广,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得到有效完善和健全。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感知无锡”提供支撑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