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信电局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1.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并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入户,持续提高电话、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的普及率,努力拓展农村基础管线资源,增加光纤敷设长度,提高宽带覆盖范围和使用普及率,降低农村网络使用成本,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强无线电管理,完善“无线无锡”建设
  在无线无锡工程基础上,按照国内一流的标准不断增强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以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实现无时不在的信息化服务,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继续加大互联网出口带宽,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
  建立和完善无锡数字集群专用通信系统,形成完备的政府应急调度共用平台。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科学规划公众移动通信基站等传输设施,推进基站集约化和景观化建设,逐步建立对频率占用状况和使用效率的评估系统,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频普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无线电监测和管理能力。
  3.加速有线电视数字网络建设,推动三网融合
  持续推进和提高有线电视数字网络的覆盖范围、承载能力和综合业务支撑能力,完成数字电视在农村的整体转换。发展数字电视专业频道和数据广播,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积极探索与发展推动新的业务模式如手机电视等,积极丰富和加强内容提供。
  研究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参与三网融合的国家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探索和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强与运营商的合作,进行物联网与通信网的融合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与广电总局的联合力量,推进下一代广电网与物联网融合的研究。积极组织加载内容,稳妥推进IPTV示范工程。
  4.积极稳妥实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实施物联网基础设施部署。在加快推进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力争率先在无锡示范性部署传感器网络用于城市运行状态实时感知与动态监测,形成城市“电子皮肤”,建成“感知无锡”。
  5.逐步推进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和融入上海的战略,建设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逐步引导各种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满足支撑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公众服务均等和政府实时决策的需要。
  (二)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融合,努力构建智能化电子政府
  1.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
  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要求,在调研全市信息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构架,按照“整合共享、集约建设”的原则,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构建适合无锡实际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全市信息数据库备案、注册、运行、更新、注销管理制度,实现全市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和统一共享。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制定信息采集、登记、维护、交换、公开的基本制度,加强信息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确保数据唯一性和时效性。
  从信息化治理的视角,参照国内外标准与实践经验,从业务域、流程域等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与共享分散于各部门的业务基础数据,统筹建设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等全市基础信息数据库、感知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构建高时空分辨率、多维度的无锡市数据银行,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同化融合和信息增值,支撑全市各业务系统应用,促进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2. 着力推进跨部门、集约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
  着眼于提高党政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按照“统筹规划、业务导向、整合共享、协调推进”的思路,统筹建设完善党政机关公文交换、绿色办公、业务管理应用和电子文件中心,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建设、应用与运维机制,逐步推行跨部门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应用模式,积极推进党政办公、宏观经济、公共安全、财政、监察审计、税收、民政、人力资源、就业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涉农管理与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国有资产监管、环境保护、水利、园林、市场监管、质量监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政府投资管理、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房产、市政、综合治理等领域业务系统的集约化。
  着眼于经济改革、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的重点需求,按照“目标导向、理顺流程、整合共享、集约建设”的思路,加快推进跨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优化与整合。围绕增强经济调节职能,加强财政管理、政府采购、税收监管、国有资产监管等业务的协同;围绕增强市场监管职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土地房屋综合监管、社会信用管理等业务的协同;围绕增强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人口管理、综合治理等业务的协同。
  着眼于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和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围绕各类办事业务和公用事业服务,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服务体系。深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全面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重点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深化网上办事功能,形成并深化公共服务事项“网上一口受理、在线协同办理”的工作格局。加强网上政民互动,推行网上咨询、网上调查、网上交流、网上评议。整合政府服务热线、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市民卡等便民服务渠道,建设全市非紧急事务呼叫平台。逐步推行“手机政务”和“信息无障碍建设”等为民服务新模式。
  3. 完善电子政务运行维护机制与服务外包制度
  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已经进入整合、协同、资源开发与共享等深化应用阶段,全面综合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性、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组织和管理;开展电子政务运行维护管理规范标准的研究,将电子政务运行维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以保障和促进电子政务应用和发展。
  总结、借鉴国内外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管理的成功经验,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电子政务运行维护体系。围绕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项目建设全过程,推动云计算在电子政务中的运行,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改善预算管理,完善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相关规范,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外包服务预算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为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推行外包制度提供保障;培育外包市场,通过政府授权、委托、认定等方式,引导、扶持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建立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等配套的规范标准,为推行外包制度创造条件、形成规范。
  (三)加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 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示范应用
  以应用为牵引,以示范为带动,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物流、环保、水利、安保、家居、教育、医疗、园区等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等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打造全面感知的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推动城市运行从粗放到精细、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全局、从管理到运营、从被动应付到主动运营的转变。
  2. 全面梳理整合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库
  梳理、完善与整合规划、国土等部门地理信息资源,构 建以4D数据和遥感数据为核心,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全市统一、面向政府和企业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有效管理和综合应用,使其成为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的空间信息载体和城市各行业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与决策提供完善、优质和高效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
  围绕城市部件管理和事件处理,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和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市、区县两级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和综合管理数据库,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管理,整合各种专题信息资源,实现市,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3. 切实加快城市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建设
  按照“平战结合、以平备战、以战督平”的原则,集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和现代化的应急管理手段,结合公共安全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建设,整合优化视频、网络通信、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加强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装备建设,建立一套集突发公共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应急值守、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视频会商、现场支援、资源保障、评估统计、模拟演练、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努力实现对突发紧急事务的分层管理、分级处置、综合防范、预警监控和紧急处置,不断提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4. 加快三位一体的智能交通平台建设
  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步伐。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指挥和调度水平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加强现代感知技术的应用开发,加快拥堵信息、事件信息、气象信息、客流信息等道路交通相关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和加工,以交通管理、交通诱导、车载导航、指挥调度、电子车牌、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加快交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形成集数据资源中心、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发布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推进城市交通管理、监控、调度、服务与应急处理等业务的整合与协同。
  (四)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1. 加快电子商务建设,转变流通领域增长方式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当前仍然面临许多变数,完全走出低谷还需要相当长时间。加强国际合作,保持贸易渠道的便捷畅通,将有助于推动我市经济走上全面、持续、平衡发展的轨道。同时,我市信息化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不断创新也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流通领域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促进流通领域增长方式转变。
  2. 推进智能家居,建设电子家务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