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信电局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推动以SaaS 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大力培育服务外包国家品牌、服务外包人才和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软件骨干企业向领军型、龙头型发展。鼓励软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软件出口。开展软件订单加工、软件人员派遣及数据处理、业务流程处理等服务外包业务,做大做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立足优势制造业,推动嵌入式软件向更高层次发展,重点发展嵌入式基础软件平台和开发工具。重点发展空间信息处理软件、云计算软件和服务、移动计算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IC设计软件、物联网软件、文化创意支撑软件、电子商务软件、数字内容加工处理软件及软件产业配套服务业等产业集群。面向重点行业,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应用软件及管理软件,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行业咨询与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与技术服务支持、行业标准开发及认证测试、物联网标准与技术研发、ITO设计与需求分析等优势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努力提升软件产业层级。
  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度假中心,面向商贸、物流、交通、休闲娱乐等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数字物流、数字交通、数字娱乐、智能楼宇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软件技术培训、咨询、监理、评测、人才中介等服务机构,完善和健全软件产业配套服务,使其成为无锡软件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紧SaaS 、PaaS 、IaaS 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软件技术培训机构,促进无锡软件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和扶持人才中介和服务咨询机构,为软件企业提供政策、市场、行业、展会 ( 会议 ) 等信息服务,并组织参展;组织孵化企业相互交流;鼓励企业建设评测中心、数据中心等,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化评测、监理和数据服务等。在发展中突破观念、技术、人才等各种制约,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建设新区国家软件园、山水城科教产业园(江苏基础软件园)、国家工业设计园、江阴软件园等重点软件园区。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高软件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形成软件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配套化发展的格局。努力将无锡建设成为核心软件原创城市、信息服务领先城市和IC设计领军城市。
  5. 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改变传统产业增长方式
  重点围绕机械制造、纺织、冶金、汽车配件、建材等领域需求,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能力。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大力扶持电子标签(RFID)、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与信息服务、工业控制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研究。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低碳环保、结构调优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传统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六)推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 进一步提升市民卡的服务能力
  加快市民卡发放进程,扩大市民卡服务人群,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整合并深化现有各行业的卡应用,逐步加载到市民卡上,同时积极拓展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公共事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市民卡应用的集合度和便捷性。充分应用新技术,通过指纹识别、移动支付、综合服务网站、客服中心、自助终端等技术手段,丰富为民服务手段,大力提升服务品质。
  市民卡在实现全市跨行业多领域应用的同时,积极拓展城际互通,为无锡市和周边城市范围内的人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水平的综合服务。互通业务主要包括与江阴、宜兴的上下互通,与周边省市的横向互通,从交通互通逐步过渡到社保等政务领域的互通。
  2. 加快推进电子社区工程建设
  实施社区行政事务工作平台,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手段,促进民政、公安、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业务系统和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逐步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移,不断简化、优化居民办事流程,让群众更加方便地获得政府和社区提供的各项低成本服务。
  依托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便民服务站,利用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梳理、规范各类服务,打造和完善“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
  促进信息技术在楼宇、小区、家庭中的应用发展,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智能楼宇、现代小区的信息化功能性标准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用的智能化楼宇和信息化小区,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区节能、安保、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以及现代家居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3. 推进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信息化
  在继续巩固发展“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全市各类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进一步丰富多媒体课件库、视频资料库、教案库等教育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发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管理、区域网络管理、Web资源管理、教师评估管理和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知识普及中的作用,促进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科普资源信息服务。
  大力开展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业务,搭建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加快建设无锡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好学校、博物院、图书馆和档案馆等资源,做好全社会信息化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信息化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其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技能;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促进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提高,着力缩小“数字鸿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无锡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加快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内容数字化进程,开发和创作适应市民需求的优秀数字文化产品;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弘扬无锡优秀特色文化;不断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应用;积极推进博物院、档案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逐步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正确引导广大市民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有序、公平包容、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4.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
  以国家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推进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疗、食品药品、卫生监督等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主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防控能力;积极发展涵盖城乡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努力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电子病历共享机制;加强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卫生”事业发展。
  按照“无锡数字卫生”工程总体要求,建设以电子病历、医院业务管理为核心的医疗数据中心,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社区业务管理为核心的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建设以公共业务及管理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数据中心;以此三个中心为基础,建立无锡数字卫生共享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与居民、医疗机构与其他社会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三者互动。
  加强“感知医疗”、“感知健康”等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探索人体生理指标智能获取、加工和传输;结合“无锡数字卫生”工程建设,为实现以“主动、实时、协同”为特征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新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5. 推进人口计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信息化
  进一步完善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人口综合信息汇总采集全覆盖,健全社区人口综合信息采集管理体系,加强人口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和应用工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口信息依据。
  推动养老、医保、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大力推进各类服务向基层延伸。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系统,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社会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整合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和管理等信息资源,促进“数字民政”建设。
  6. 加快房地产领域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制度,提高市场监测分析能力。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逐步实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住房保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注重统一数据标准,注重基础数据共享。
  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以城市个人住房登记信息为基础,推进房地产纸质档案数字化进程,完善住房基础数据库,推动市和市(县)、区系统的整合和信息共享,尽快建立市一级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住房数据的集中统一和互联互通。
  (七)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完善统一、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
  1. 完善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机制及监管机制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产生、复制、流转、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做好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信息内容的安全保密工作。
  加快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信息化密码保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降低网络脆弱性,显著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财政、税收、金融、电力、交通、能源、社保等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健全信息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针,统筹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指挥,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建立信息安全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规范信息安全监管工作,有效防范、及时控制和消除各类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和重大危害。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