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底调查(治理前)
1、监测时间
试点工程开工前1个月内进行,最好在4、5月份。
如河道生态治理方案设计需要的,可调整监测时间或增加监测次数。
2、监测频率
水质指标监测2~3次
水文指标监测1次
生物指标监测1~2次(视季节情况而定)
(二)水质、生态指标改善状况监测(治理后)
1、监测时间
试点工程完成所有建设任务后。
2、监测频率
水质、水文指标按季度监测;春(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冬(2月)。
生物指标按春(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三个季度监测。其中鱼类仅监测夏季种类组成。
附件三:
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程治理指导指标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指标 | 中心城区 | 新城新镇 | 农村地区 |
河道生态治理(试点) | 河道水质改善 | 溶解氧(mg/L) | 大于等于3 | 大于等于3 | 大于等于3 |
高锰酸盐指数(mg/L) | 小于等于15 | 小于等于10 | 小于等于10 |
五日生化需氧量(mg/L) | 小于等于10 | 小于等于10 | 小于等于10 |
氨氮(mg/L) | 改善10%以上 | 改善15%以上 | 改善5%以上 |
总磷(mg/L) | 改善10%以上 | 改善10%以上 | 改善5%以上 |
水体透明度 | 改善15%以上 | 改善15%以上 | 改善10%以上 |
生态系统健康 | 河道生态植被覆盖率 | 浮床或浮叶、挺水植物面积增加8-10%;沉水植物增加5-15%. | 挺水植物占驳岸长度的8-10%;浮叶植物面积达5-10%;沉水植物增加10-20% | 挺水植物占驳岸长度的30-40%;沉水植物面积占20-25% |
陆生植被恢复系数 | 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率50%以上 | 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率60%以上 | 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率60%以上 |
水生植物多样性 | 土著种类增加2-4种 | 土著种类增加2-5种 | 土著种类增加2-6种 |
水生动物多样性 | 鱼类、底栖动物数量增加,多样性改善 | 鱼类、底栖动物数量增加,多样性改善 | 底栖动物多样性改善 |
生态景观适宜 | 陆域景观多样性 | 乔、灌木和花草搭配适宜,层次丰富,春景秋色,四季有绿 | 乔、灌木和花草搭配适宜,层次丰富,春景秋色,四季有绿 | 乔、灌木和草本搭配适宜,层次丰富,四季有绿,自然和谐 |
水陆过渡区景观多样性 | 浮床或浮叶植物搭配合理,景观和谐 | 挺水和浮叶植物搭配和谐,景观自然 | 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混植,给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