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总部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设立了东北地区首家内资寿险公司总部--百年人寿,引进了中国融资租赁和欧力士2家法人总部及国开行船舶融资中心等4家功能性总部,现有全国性金融总部18家,在全国16个省区新设了53家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77家,金融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大连银行成功更名并实现跨区域经营,新开设9家异地分行,2010年末总资产1727亿元,各项存款1424亿元,各项贷款726亿元,分别增长320%、 302%和200%,实收资本41亿元,资本充足率12.1%,分别增长156%和11.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97%,下降了7.53个百分点,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对银行机构的排名中名列全球第644位、中国第27位。市农村信用联社深化改革,清收处置不良资产54.9亿元,全额兑付央行专项票据29.9亿元,设立市农村商业银行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相关法律程序,筹建申请已上报中国银监会,2010年末总资产550亿元,各项存款400亿元,各项贷款280亿元,分别增长63%、80%和135%,不良贷款率降至5%,资产质量和经营实力得到根本性提升。华信信托增资扩股至20.57亿元,管理资产规模406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4.1倍和8.4倍,连续三年在全国信托业监管评级中荣获最高等级。大通证券成功完成全国首例证券机构破产重整,增资扩股至22亿元,资产规模达到69亿元,新设22家异地营业部,分支机构数量达33家,步入创新发展的良性轨道。首创安泰人寿完成股权重组,更名为中荷人寿,先后开设6家省级分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3亿元,资本偿付能力进一步提升;日本财险资产规模达到8.7亿元,累计保费收入5.4亿元,已开设3家省级分公司;百年人寿总资产达到20.4亿元,实现保费收入9.8亿元,开设了7家省级分公司,在全国寿险公司的排名由第60位上升至第41位。金融总部总体实力大幅度提升,总部经济良性发展。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贷款余额42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2倍,年均增长21.9%。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12亿元,帮助5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和再就业。累计支付赔款1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开办能繁母猪、日光温室和苹果树7个试点品种,累计提供了4亿元的风险保险,使1万多农户受益。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65亿元,是2005年的4.25倍,占GDP的5%,提高2个百分点,五年累计缴纳地方税收127亿元,占地税总额9.68%,金融业已成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力量。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优化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才环境,建立了综合监管体系,完善了金融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大对金融违法违规活动和金融案件的预防和查处力度,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深入实施“金融信用工程”,已有262万个人和34万企业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组织开展诚信宣传活动,评选了两批36个信用社区、两批223家诚信企业,通报了六批286家失信企业和1652名失信个人,提高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累计剥离处置不良资产600亿元,辖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1.38%,比2005年末下降8.2个百分点。我市连续三年被评选为“中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最具国际化金融生态城市”。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市金融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是我国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措施,不仅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声誉,提振了国际金融机构投资我国的信心,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战略转移,区域间金融合作不断深化,金融资源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为大连找准定位,汇集金融资源,加快构筑竞争优势,增强整体竞争力,打造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创造了机遇和可能。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六年振兴,积聚了相当的能量,正在步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轮投资、建设、发展的热潮正在兴起;大连持续增长的实体经济和东北地区快速增长的腹地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我市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国家战略赋予我市核心城市和龙头地位,要求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是核心城市的重要功能;我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拉开城市框架,“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相互促进,都为金融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是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对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明确定位,省政府已确定大连为全省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城市,为我市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抢占先机,实现率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但在当前国内主要城市竞相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中,我市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尚未形成绝对优势,实现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目标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金融业总体规模仍不够大,与东南沿海中心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二是金融体系不够全,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直接融资不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尚待培育;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仍不充分,企业融资需求尚未有效满足。我市金融发展仍存在短板。三是金融功能不够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金融总部数量仍不够多,规模仍不够大,尚未形成市场主导,综合实力和带动作用有待提升,要素集聚、对外辐射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投资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机构建设还是空白,金融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受政策限制离岸金融市场尚未形成等,直接影响金融中心功能的形成。“十二五”期间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采取措施予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