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4.完善地震监测网络。依托科技,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密全市地震台网,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努力提高地震预报和政府风险决策水平。
  5.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和监控,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精度。
  6.建设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和辐射事故检测预警系统。加强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对容易出现环境风险的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加强地表水断面水质监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监测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监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现象。健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信息报告和预警制度。
  7.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编制我市主要传染病疫情分布图,加快实验室建设,切实增强病因快速调查诊断能力和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初步建立流动人口及暂住人口卫生应急风险隐患监测机制,开展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应急风险隐患调查。建设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网络体系,建立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防控和疫情监测体系。建立完善郑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系统和重大农作物病虫害检测系统。
  8.建设完善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整合各类社会安全事件情报信息资源,健全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
  9.建设完善全市粮食应急预警系统。建立市、县(市、区)两级粮油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加强对全市以及全省、全国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随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为政府粮食应急宏观调控和适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0.加大对全市关键防范目标的监测监控力度。建立完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和保护系统。督促重点水利工程、高快速公路主干线、桥梁隧道、油气管线、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电力枢纽、金融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单位,建立完善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加强安全管理、运行维护和信息报告,提高设施抗风险能力。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分级管理,实施保护措施并开展效果评价,及时排除各种隐患。
  11.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充分利用“数字城市”系统,结合视频系统建设,对重要市政设施进行在线实时监控,实现应急反应和远程控制一体化,增强公共市政设施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对供气、供水、供暖管道和供电线路监测工作,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防止对公共秩序造成影响。推进“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库建设与应用,为突发事件监测提供空间基础信息。
  12.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依托各级、各部门政务网络,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建立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实现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全面提高公共预警能力。
  13.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建立与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重点强化高风险区域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提高社会公众信息接收能力。
  重点建设项目:
  1.郑州市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发挥市电子政务网络作用,汇集整合各类应急信息资源,整合和完善相关部门应急监测预警网络,建设郑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2.郑州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郑州市气象综合监测系统,不断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增强应对极端天气变化的能力。
  3.郑州市洪涝旱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雨水情、旱情监测网络,建立汛情、旱情预测预报系统和灾情评估系统。
  4.郑州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设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基础数据库,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预报工作。
  5.郑州市地震监测与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加密地震观测台网,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建立震害防御、抗震减灾数据库。
  6.郑州市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系统,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管。
  (十一)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1.规划建设全市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按照国家、省要求,构建市、县(市、区)两级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市政府、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规范各类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标准,确保新建、改(扩)建应急平台在技术体系上保持一致,统一市应急平台对外共享接口标准,实现业务系统和技术系统紧密结合,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功能完善的全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