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政策标准制订。配合“十二五”新能源规划实施,制定出台“城市光能热水”、“阳光校园”等建设实施标准;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热泵系统的意见》。建立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监测平台系统。全面推进本市新能源利用统计工作,探索新能源指标体系分解。
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等重大项目在京落户。推进智能电网、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加快延庆、平谷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新能源高端研发制造项目集聚发展。
提高新能源项目示范应用水平。重点推进延庆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和亦庄国家级太阳能光伏屋顶应用示范区建设。建成一批城市光能热水、阳光校园等“金色阳光”工程。进一步扩大与经济产业相结合太阳能光伏应用,力争建成光伏屋顶30MW以上。加快推进密云20MW、延庆31.08MW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建成中科院1MW光热发电项目。积极推进未来科技城、延庆和采育等热泵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五)统筹重点功能区域能源保障。
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兴高端功能区能源设施。全面启动未来科技城区域能源中心建设,着力深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完善系统优化配置,提高支撑保障能力。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配套燃气、热力、电力设施建设。研究制定通州运河核心区、海淀北部新区、怀柔雁西湖生态发展区等重点区域能源方案。选择条件成熟的重点功能区试点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
提高能源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坚持以信息化深化城市能源管理,强化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以智能楼宇为基础,以智能小区为单元,以监控系统为载体,点线面结合,逐步实现互动互联互补,促进能源系统集约集成发展。
(六)扎实建设能源安居工程。
让更多城区百姓用电、取暖更加安全和温暖。对停电事故多发、安全隐患严重的12个区县95个小区居民用电设施升级改造,提升居民用电可靠性。改造400公里150个小区的老旧供热管网,提高老旧小区居民供热质量;全面完成城区“老楼通气”工程,让老楼居民彻底告别“煤气罐”,用上方便清洁的管道天然气。
让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完善农村阳光浴室后期运行管护机制,新建阳光浴室200座,重点解决生态涵养区农民的冬季洗浴问题。在农村地区特别是生态涵养区建设一批以多村联供为特点的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实施延庆1万户绿色燃气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小煤矿关闭地区居民冬季型煤供应、生产和配送服务体系。在密云、房山等生态涵养和产业转型区实施“送气下乡”,让更多山区百姓用上安全廉价方便的液化石油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