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全面预算通过对总体预算目标的一系列量化、细化的计划安排,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评价等一系列管理方法,实现对筹资、投资、经营、财务等各项活动全方位控制,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因此,全面预算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职能的实现,推动企业各项内控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控制企业日常的经营风险,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是国资国企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资国企改革正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化、证券化,同时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行业竞争加剧,需要企业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精细化管理程度,达到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因此,通过建立起符合企业特点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公司治理能力,解决企业经营分散、效率低下、管理粗放、风险事项反应迟缓等问题是国资国企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经过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年度财务决算评价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企业在财务信息质量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企业在目前的财务预算基础上,已经在逐步探索全面预算管理这项工作,但需要进一步明确全面预算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推进的原则
企业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积极性原则。企业领导层应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制订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工作的长期目标及每年的工作计划,积极推进相关具体工作的开展。
(二)重要性原则。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结合企业当前的战略发展目标及风险管理的需要,确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推进的重点单位,循序渐进的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三)综合性原则。在全面预算管理推进过程中,需要将企业内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与全面预算管理有机融合,协调运作,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三、三年基本完成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进工作
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目标以及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顺利实施。具体步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