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寓强于富、普惠于民”作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加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幸福市(县)区”、“幸福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和“幸福进万家”系列活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建成幸福安康首善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富民优先的原则。全面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使低收入群体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
2.坚持成果普惠的原则。坚持“寓强于富、普惠于民”,让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更加普遍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体制接轨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4.坚持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考虑政府财力和社会各类群体的承受能力,积极鼓励社会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
5.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立足市情,突出重点,不断创新,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健全服务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机制。
(三)主要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推动发展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民生转变。致力实现城乡居民“劳有应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善养”, 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体制接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提高政府保障能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健康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平安无锡”建设再上新水平,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由经济大市向富民强市的跨越,努力建设幸福安康首善城市。
1.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到2015年,力争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
2.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到2015年,全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实现自主创业4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6.8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充分就业率达95%以上。
3.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标准统一的四级服务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以上。
4.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到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700万人左右,年均人口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6‰以下,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10.5万人以上。
5.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积极规划、筹建无锡大学。形成覆盖城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健康城市。全市体育人口占到总人口的55%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实现全覆盖。
6.社会秩序良好、和谐稳定。缩小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及时有效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公共安全能力明显提高,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三、社会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倍增
1.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工资收入结构。积极实施服务业“超越计划”,优化升级商贸流通和传统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更大力度通过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增加,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结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