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服务生产,提升消费。适应产业升级需要,提高对一、二产业的支撑能力。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提升和扩大居民消费。
4.创新机制,扩大开放。用好用活开放载体,吸引各类要素集聚,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上先行先试。
(三)发展目标。
初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总量跃升、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的全省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到6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35%,提高4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总数达到52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0%。税收收入实现1100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38%左右,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三、重点任务
着力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服务产业集聚,强化载体建设,加快服务业向集群、特色、现代方向转变。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建设,突出为重点产业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业产业链,推动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
1.现代物流业。
依托我省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和消费市场需求,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节点城镇,布局建设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构建国内外联通、产业行业互动、第三方物流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石化、农副产品及加工、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等大宗商品的产业物流。加快培育A级物流企业,推广现代物流技术和标准,打造现代物流品牌。到2015年,全省物流增加值达到11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1)推进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在全省建设18个现代物流园区和78个物流中心,围绕400万辆汽车产能,重点建设四平公主岭大岭汽车物流园区,打造国际性整车及零部件汽车物流配送枢纽,完善和加快8个陆(空)港建设,依托珲春、图们等沿边区域和边境口岸,发展跨境物流。
(2)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创建安全可靠的第三方物流技术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我省物流业层次和服务水平。
(3)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连接资源富集地、产业聚集地及口岸运输通道建设,加强我省与省外及国外联系的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长春-四平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专用通道,规划建设长春-吉林汽车物流专用通道。
(4)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2.信息服务业。
强化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服务支撑,提高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发展,重点发展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嵌入式软件和软件外包业,加快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以长春、吉林、延吉为重点,推进信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吸引高端研发企业落户园区,形成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技术平台和产业链。到2015年,我省信息产业收入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1)推进电信业务拓展。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和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推动3G网络环境下的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到2015年,全省电话用户达到2773万户,电信业务收入达到240亿元。推进长吉、延龙图通信网络一体化建设,推进长吉图区域电子政务网、应急指挥通信网、征信体系等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城市缴费等公共服务“一卡通”。
(2)启动“智慧吉林”工程。全面推进政府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和网上审批;在长春、吉林、延吉三个城市开展“无线城市”建设试点,重点打造长吉图无线城市群;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互联网和物联网,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的“三网融合”,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
(3)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建设全省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移动信息化应用平台和全民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信用担保、电子认证、产品评测检测等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改造提升和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两化融合试验区,支持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做好区域性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整个区域信息化水平。选择一汽集团、吉化公司、长客集团、通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生产过程智能化试点示范。
(4)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加快汽车、石化、冶金、教育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应用软件的基础研发和商业应用。鼓励面向汽车电子、视听网络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智能设备和新型信息终端产品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研发和应用。到2015年,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软件企业5家左右。打造启明公司汽车软件、东师理想的教育软件等2-3个名牌软件产品。重点推进启明公司吉林省数据灾备中心、吉大正元可信内网安全管理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春、吉林和延边3个软件外包产业基地和延吉呼叫中心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