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拓展资源支撑空间。
1.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逐渐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加快天然气推广利用,重点实施一批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深入推广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和地源热泵应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加快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扩大屋顶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工程应用。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进程,鼓励宾馆、公共场所、学校等公共机构实施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鼓励有条件的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秸秆发电或垃圾发电。
专栏3 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工程
太阳能应用重点实施力诺太阳能热发电1MW项目、阳光屋顶工程项目,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屋顶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工程试点,并在全市逐步推广。
生物质能发电重点实施禾维济阳生物质发电工程。
风力发电重点实施华润章丘风电项目、大唐集团长清孝里风力发电项目、北京天润历城西营风电项目、大唐平阴风电工程项目、中海油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等。
|
2.推进节能降耗。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集中抓好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行业以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深入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扩大节能工艺、产品、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突出源头控管,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耗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设备及生产能力等限期淘汰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境容量,为先进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撑。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基础管理和依法监管,制定节能降耗财税、价格政策,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
专栏4 节能降耗重点工程
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用能设备,每年实施50个节能技改重点项目。供热管网优化工程优化供热管网布局,全面推行集中供热,实施以汽改水、管道保温为主要内容的管网节能改造,将冶金、石化、电力等企业余热利用优先纳入集中供热系统。
重点领域节能工程加快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重点实施太阳能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新建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完成6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户用沼气池。
节约替代石油工程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推进光伏发电示范,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
绿色照明工程深入实施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示范工程,推广应用节能灯300万只。
节能服务体系工程加强节能协会、能源监测、节能评估、能源审计等中介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骨干企业,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节能的主要途径。
能源管理系统工程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重点建筑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为基础,建立全市能源管理信息平台,提高能源基础管理水平。
|
3.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企业开发设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集约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群。扎实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原有工艺设备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施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积极推进钢铁、化工、火电等行业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道路废物以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复强动力、富美科技等企业,加快发动机再制造基地和办公设备再制造基地建设,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加大中水回用、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价格和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面向市场、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
专栏5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选取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能源、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开展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创建1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0个节能节水示范企业、20个减排示范企业。
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根据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数量、循环产业链建设情况,打造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力争创建4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资源再利用示范工程制定实施鼓励资源再利用相关政策,鼓励垃圾、纸张、办公用品、汽车零部件等循环再利用,并给予相应补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示范工程按照“一池三改”(10立方米沼气池,结合改厨、改厕、改圈)建设模式,在农村推行户用沼气池建设,力争发展15万户农村户用沼气。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包括年产100万只激光环保硒鼓项目、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项目、移动式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建设项目、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处理和利用项目。
|
4.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健全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规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的85%用于省级以上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盘活土地存量,积极推进园区存量工业用地转让,优先利用存量土地安排建设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利用存量土地新建工业厂房。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厂房与外来资本合作新上工业项目。调整优化老城区工业用地,有序推进老城区工业企业外迁入园发展,鼓励利用老城区厂房发展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通过项目有序安排、土地统筹使用,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
专栏6 产业空间拓展计划
立体厂房计划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在适宜行业积极推行多层厂房,不断满足中小工业企业用房需求。
企业搬迁改造计划制定促进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办法,通过土地出让金返还等方式,鼓励市区内发展空间受限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为实施土地置换的企业优先解决园区基础设施。鼓励槐荫工业园和腊山工业集中区内企业向10大省级以上园区集聚,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搬迁提供房租优惠等政策支持。
|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产业高端化,以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为目标推动产业高质化,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推动产业高效化,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以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1.新信息。依托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等载体,充分利用我市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中间件、信息安全、虚拟化等国内领先优势,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完善产业链,建成国内先进的新信息产业集群。
物联网:重点发展射频识别(RFID)芯片、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物联网中间件等技术,加快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经济领域以推进生产制造、现代农业、现代物流、节能减排为重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以数字城管、数字市政、食品药品监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建设为切入点。民生领域以智能家庭、医疗健康、一卡通为突破口,全面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
云计算:重点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容错服务器、高端多路服务器、海量存储系统和云计算终端等基础装备,突破计算虚拟化、分布式数据处理、按需服务、云计算操作系统等云计算关键技术,加快济南市云计算中心建设,推动浪潮云海战略。在电子政务、工业设计、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实施云计算示范工程。
新一代网络通信: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量子通信实用化研究和量子通信网络技术标准制定,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和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光纤宽带网络、交互式数字电视的应用模式创新。
专栏7 新信息产业重点工程
物联网传感器依托济南RFID产业联盟,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加快推进超高频RFID标签封装印刷和读写器设计制造。重点推进金钟衡器高精度数字传感器技改项目,新增10万支高精度数字传感器产能,率先在国内称重领域物联网应用取得突破。
|